书籍 流放者归来的封面

流放者归来

[美] 马尔科姆·考利

出版时间

2021-03-01

ISBN

9787540493134

评分

★★★★★
书籍介绍
1920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这些后来创造了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年轻作家倍感疏离与压抑,纷纷逃离美国,来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他们便是“迷惘的一代”。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与过去脱离了关系,无法接受过去的那套行为规范,是因为他们想生活在流放中。他们向着一个新的人生目标探索,在疑惑、不安与反抗中写作、喝酒、观看斗牛、和情人做爱,同时又依然思念着早已失落的故乡。 本书描述了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流放与重新归来的冒险历程。它对他们甩掉前人的包袱、开创自己的时代的赞美,激励了此后一代代年轻人。在中国,《流放者归来》曾多次再版,影响深远,曾入选“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深的100本书(1978—1998)”。此次新版增补了文学评论家唐纳德·福克纳的精彩导读、1934年版的尾声、围绕《流放者归来》的出版史及大事记、作者亲手绘制的1924—1949文艺生活史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黄金一代作家的思想历程,以及20世纪上半叶美国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马尔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美国小说家、评论家、编辑,也是20世纪重要的文学史家。1920年代,旅居法国,成为“迷惘的一代”的成员。1934年出版的《流放者的归来》论述了这一时期的经历,被认为是从社会学、历史、文学等方面,全方位展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生活与作品的经典著作,对当代作家与艺术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力。1940年代开始,就职于维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系列作家选集,包括《海明威文集》《爱默生文集》等,其中《袖珍福克纳选集》由他亲自撰写序言,极大地提高了福克纳的社会知名度。晚年,定居希尔曼,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 译者:姜向明,英语和日语的文学翻译爱好者,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主要译作有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菲利普·罗斯的《退场的鬼魂》、理查德·耶茨的《好学校》,英国作家毛姆的《面纱》,日本作家北野武的《北野武的小酒馆》等。
目录
导读
版本说明
序言:迷惘的一代
第一章 空中楼阁
1. 蓝色的朱尼亚塔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四星半。19世纪20年代,远走巴黎的“垮掉的一代”作家群像。本书和《塞纳河畔》一书的流亡于塞纳河畔的俄国作家们的“侨民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诚如霍桑所说:“我情愿待在随便哪个国家做一个外国人,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祖国。美国适合许多杰出的目标,但它肯定不适合居住。”于是乎,流放于异国的年轻作家们,历经疏远与重组,抑或离去与回归,过尽千帆后,宿命的起点亦是终点,他们又回到了记忆的原乡,安顿自己老去的肉躯,收起自己冒险的旧梦——“他们再次成为平凡生活的一分子”,却给世界文学史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一场历险的最后,也总是另一场历险的开始”,时间还在续写着传奇,历史仍在孕育着新生。本书与《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一样,远高于预期,亦让人动容。
蜗牛阅读,第888条批注,“瑞典文学院在1930年12月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刘易斯之前,并没有把该奖授予马克·吐温或亨利·詹姆斯,这并不表示他们认为刘易斯比那两个作家更伟大,它表示的主要意思是他们承认,比起1910年来,美国已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国家。”
这是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所代表的美国二十世纪初期文学艺术评论领域代表流派——“迷惘的一代”的半自传作品,在本书中他幻化了对自我的人格重塑与一代艺术文人的人生思考,在他看来迷惘一代的流放者具有四个“流放冒险阶段”,第一阶段是诞生流放,他们出生在19-20世纪之交,出生在故乡之外的流放之地。第二阶段是肉体流放,来到欧洲教育他们如何在流放之地欣赏故乡的美好,第三阶段是精神流放,回到故乡但希望远离社会独自思考。第四阶段是希望流放,大萧条时代的美国让人觉察出通过个体积极性获取社会成功的机会变少,使得很多人在这个时代,甚至还未来到这个阶段就已肉体消亡。迷惘的一代始终是社会的次要角色。由此总结,考利指出艺术家们的好日子在于他们是否能在斗争中存活下来,能忠实于自己的目力,能学会用时代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为什么还没有评分。。
21/072:时代骤变都在20年代,爵士年代,新冠年代,作者对巨浪中那一代思想脉络所思所想描写异常准确。
①就好像1951年的马尔科姆把我们引到了《扫帚》编辑部的后楼梯,1934年的马尔科姆邀请我们上去喝一杯苹果金酒。②“没有新的语言也没有新的方式,没有新的力量能够表达新的感情”③“他的阅读所起的作用是为他提供一种他无论如何都会选择的那种生活的道德合理性。”④“时代的标准”
#啃书笔记 16-2022 敢啃这么一本美国文学史,我肯定是飘了。 所谓无知者无畏,大概就是说我吧[捂脸] 明明对美国文学一点都不了解… 但是我真的喜欢副标题中的“浪游”二字,比之“流浪”更多了一份自由的浪漫。 迷惘的一代,似乎成了美国文学史上标志性的一代作家。究其原因,是战争造就了他们。 没有人能够在亲身经历过战争之后再若无其事的回到原来的生活。 当他们在战场上的时候,炮火鲜血生死已经将他们的过去连根拔起,而后焚烧殆尽。而战争之后,他们的祖国还没有做好迎接他们回去的准备。 于是他们只能自我放逐,在欧洲流浪,借托于文字、酒精和狂欢。 独特的年代造就独特的文学风格,1920年代的流放者们,有些自己鲜明的标志。 批判、不羁、适时而亡。
@2022-04-30 14:43:55
世上无新事,年度具最佳。
有些部分有点难懂,不知道是因为内容,还是作者的描述方式,或是我自身理解能力问题。 不过总的来说很有意思,流放者的思维、行为向我指出一个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