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的封面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

程巍

出版时间

2013-10-31

ISBN

9787540766610

评分

★★★★★
书籍介绍

泰坦尼克号上有没有中国人呢?如果有中国人,他们都是谁,在这次海难中的表现如何?如果没有中国人,为什么当时的国内外媒体都报道有中国人,并且在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出现有中国人?

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程巍研究员,大量查阅各种历史文献,从文化学的角度,深入解析西方社会虚 构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人“卑劣逃生经历”,丑化中国人的种种原因。本书图文并茂,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的虚构,进行了聚焦式的解读,既生动有趣,又言之有理有据。

从头等舱生还者走下跳板那一刻,有关船上“中国佬”的“卑劣逃生经历”就在码头传开了,并经由电讯迅速传播至全世界。实际上,这8个华人乘客在泰坦尼克号上坚持到了几乎最后一刻,属于最后离开乃至不及离开的那些男子,而制造流言的那些头等舱生还者大多先于他们而逃之夭夭。当时美国新闻业太需要这类能“证明”中国人“种族卑劣性”的“故事”来激发美国公众的种族想象力,以支持美国《排华法案》的合法性。

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海难叙事深深根植于英美父权制社会的一种现代焦虑,担心盎格鲁-撒克逊男子“惑于”现代平等思想而失去“男子气概”并因而失去统治能力(对女性、下等阶层及“劣等种族”的统治),因此它通过想象海难中盎格鲁-撒克逊男子古风犹存的“骑士精神”而阻击对这种父权制形成内外挑战的种种现代诉求。这场近乎“全球直播”的海难叙事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男子气概”在全球同步举行的招魂仪式。

1910到1930年代也是中国新派知识分子“国民劣根性批判”的高峰。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佬”的“卑劣行径”立即被其当作“国民劣根性”的又一“铁证”,反复写入报刊乃至教科书,与西方殖民史学内外呼应。

程巍,湖南省岳阳市人,生于1966年,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英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文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一年。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长期从事英美文学-文化史以及当代西方文学-文化理论研究,兼及中国近现代文学-文化史。著有《查尔斯河上的桥》(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隐匿的整体》(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译有《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目录
种族主义想象力
历史密码
为“中国佬”作证
泰坦尼克号/巴别塔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被作者认为/从泰坦尼克号的种族主义叙事和接受史的考掘中发现的)社会心理与认知、感知世界方式的“常态”新文化运动与其延续至今的“话语模式”的审视。p185种族意识形态已事先决定了事实的选择;“种族性”或“民族性”是一套以“种族”或“民族”为基本叙事单元的本质性话语,它以西方作为(p186)尺度——同时作为文明的最高形式——以“选择的事实”来为自己和其他种族或民族构建其“种族或民族特征“;p196每个人的言说行为都发生在一个特定的话语时空中,它认同、呼应、支持、偏离、反驳或拒斥已存在于这个话语时空中的观点
头痛,以民族主义之矛,攻种族主义之盾。
程巍老师选取的这个视角非常特别,也颇具趣味——尽管从标题上即可看出其中饱含着众多前辈同胞的血泪。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充分诠释了“以小见大”的学术研究特质,由一个偶然的发现生发出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想法,并将它们串成一线,这样的学术眼光很不一般。可惜的是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似乎并未控制住情绪,通览全书时会感觉一种尖锐、鲜明的批判意识支配了他的写作,而且他对新文化人的激烈批评也多数不在点子上。涉及到种族主义这样的问题一旦与自身相关,便无法保持客观的姿态,这恐怕也是学术论说时的一大困境所在,谁能应对得当,谁就有望冲破瓶颈而到达更高的境界。
头痛。
友情分。
借种族问题引出了更多当时西方社会对他者的刻板印象,以及全体人类骨子里的“情绪有时候比事实更先到达,此后便再也挥之不去”(某一星短评完美对号入座)
泰坦尼克沉没恰逢排华情绪甚嚣尘上之际,一等舱的盎格鲁-萨克逊男人面带骑士般的微笑安然落水,逃票偷渡的中国佬却假扮妇孺四处藏匿,码头街角传遍各色想象性报道,种族之卑劣低下顿时现实可感起来,这种想象力塑造了记忆、洗劫了真实,远渡重洋不断生产着贬抑自我的国民性。 程巍的怨怼之作。于众多相貌里寻辨几个不起眼的亚洲面孔,在海量资料里追绎潜藏的种族想象,其话语考古学式的思路很有意思,不囿事实之揭露、歧视之反拨,反凿西人英雄主义式的自我塑造,部分内容稍冗杂,掺了些并不精彩的性别与阶级分析
程巍 永远的神
读完前两章,文笔和思想很有启发性。评论中所说的民族和世界之矛盾等读完再来思考。
发端于盎撒人偏见和利己需要的种族主义想象力助推了绵延百年的“劣根性”之说,本书对此一例的探究恰可从源头揭示“民族劣根性”这种源自新文化运动的集体无意识之虚假基础,利于破除被许多人内化的西方中心主义式的话语逻辑。由于自视为他者而产生的自卑感甚或是奴性本就可笑荒谬,在今日也早已失去了警醒国人的实用之义。对于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及其中种种思想脉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继承精神总是比一味神化奉为圭臬或执意否定强开倒车的态度要可取得多。程巍老师行文中确实带有个人情感地发表了一些讽刺,但更应着眼的应是击破“想象力”、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鉴于评论中有人以前者为根据打分,姑且以后者为由多给一星以作平衡。世界运行的事实似乎总在印证“矫枉必须过正”的道理。(恰逢今日“地铁萌娃”一案宣判,值得一志。)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