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的封面

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

[美] 阿兰·雅尼克

出版时间

2016-11-01

ISBN

9787540778903

评分

★★★★★
书籍介绍

◆不回到世纪末的维也纳,就无法理解维特根斯坦

◆一部包罗万象的维也纳思想史,回顾天才成群而来的黄金时代

···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生长于非凡的社会环境中的非凡哲人。他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晚期的维也纳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彼时的维也纳在建筑与艺术、新闻业与法理学、哲学与文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成就辉煌。

本书旨在还原20世纪初维也纳璀璨的文化景象下的维特根斯坦,一方面重建了维特根斯坦与同时代维也纳人之间、德语思想与其时代的艺术之间的关联及其重要意义,展示了现代世界从行将瓦解的奥匈帝国中诞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展现出维特根斯坦是如何在同时代维也纳知识分子——如弗洛伊德、维克托·阿德勒、阿诺德·勋伯格、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以及奥斯卡·科柯施卡——的砥砺下,冲破沉闷幽暗的旧统治的牢笼,铸就自己独一无二的哲学思想的。

以维特根斯坦为核心人物,本书描绘了处于一个特殊时代的维也纳的文化生活画卷,详述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生活及思想的形成,其中包括弗洛伊德、勋伯格、叔本华等中国读者熟悉且颇有兴趣了解的人物。

···

【媒体、学者评价】

弄懂“一战”前的维也纳——这座维特根斯坦土生土长的城市,会让他的著作以及我们自身的问题更容易理解……这本书包含了诸多富有挑战性、新颖实用的内容。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哲学不能彻底孤立自己。这部著作和它所树立的榜样让哲学之外的世界更容易理解哲学,偶尔也会让哲学更容易弄懂自身。

——彼得·考斯(Peter Caws),美国哲学家,乔治·华盛顿大学哲学教授

《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它的再版确保了这一经典文本仍然能供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阅览。

——巴里·塞尔迪斯(Barry Seldes),瑞德大学(Rider University)教授

···

【编辑推荐】

●十二音体系的发端,现代建筑、逻辑实证主义、抽象派绘画、精神分析学——这些新思想同时出现于世纪末的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如何能汇集各个领域的先锋浪潮?本书探索了20世纪初期维也纳的社会与政治发展,回顾了那个天才成群而来的黄金时代。

●本书不是一部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传记,而是关于维特根斯坦和一座城市的关联。本书角度新颖而具有挑战性:于现世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行将瓦解的奥匈帝国社会、华丽却忧郁的世纪末维也纳,作者将以上三方面融为一体,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对道德和价值问题的个人态度及其完成《逻辑哲学论》之前的思想历程。

●本书涉猎广泛却不繁杂,分析了建筑、艺术、新闻学、法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各领域中的重要思想,细致梳理出各领域之间的关联和对彼此的影响,是一部分量十足、包罗万象的维也纳思想史。

●本书详述了包括维特根斯坦在内的许多著名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生活及思想的形成,其中弗洛伊德、勋伯格、叔本华等广为中国读者所知。

【作者简介】

阿兰•雅尼克(Allan Janik,1941— )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奇科皮,先后毕业于圣安塞姆学院、维拉诺瓦大学和布兰迪斯大学。他曾在喇沙书院和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哲学和思想史,现为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布伦纳档案研究委员会的一员。另著有《提示汇编: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概念起源的研究》(Assembling Reminders: Studies in the Genesis of Wittgenstein's Concept of Philosophy)、《隐喻的运用和滥用》(The Use and Abuse of Metaphor)、《哲学的风格、政治和未来》(Style, Politics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等。

···

斯蒂芬•图尔敏(Stephen Toulmin,1922—2009)英国哲学家...

(展开全部)

目录
1. 导论:问题与方法
2. 哈布斯堡的维也纳:充满矛盾的城市
3. 语言与社会:卡尔·克劳斯与维也纳的最后岁月
4. 文化与批判: 社会批评与艺术表达的界限
5. 语言,伦理与表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关于一座城市、一个时代、一个人。
这其实已经不是维特根斯坦研究,而是对“世纪末”的维也纳公共知识生活的断片研究,让人看到:一个天才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这对于迄今尚缺乏公共文化生活和知识人共同体的中国而言,启发良多,不过作者的结论可议
这种题材研究思想的诞生,包括其产生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读来有时会更受启发。精彩!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跨年,前半部分很好看,后半部分有些读起来稍微吃力。需要结合《世纪末的维也纳》和《维特根斯坦传》重读。
把老公放在枕头边(。
结合《世纪末的维也纳》读。对那个人心中浮动着不安和忧郁的华丽年代没有抵抗力。
综合性极强的思想史研究
一种巨大的耻辱感,自己竟处在如此的边缘。 很难进入,因为文化上的隔膜太大,只能等若干年后再回来这个璀璨的时代了。
可惜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意识和大量的文献基础。想不到目标受众和写作目的。作为一部专著在结构上欠缺安排,基本上没回答第一章的问题;作为导论课本之类的书又太有自己的想法,且论述跳跃,达不到专业标准;作为大众读物的话一些章节很有趣,但是连贯性的欠缺会成为更大的障碍。最后可能只能作为一个宽泛的灵感或文献库。补充:如果视为大众读物,并且像推荐语所说,让非哲学专业从事者看清哲学的话,那么最重要的是第二章和最后两章。这本书成书于1973年,一个传承和反叛各自被强调的、解释学和分析哲学各行其道的年代,两位作者和一大批优秀的同时代人相比不算有建树,但是在理论构建和社会文化关系上的警觉胜过前者中的大多数。值得怀疑的一点是他们对玄奥风格的推崇,玄化也可能是一种僵化,不过这是我个人意见了。
本书从晚期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文化思想史开始 从唯美主义的追求到克利姆特分离派的反叛从装饰艺术的追求到路斯的应用美术从对勃拉姆斯的怀念到勋伯格的音乐十二音律的创新 这些历史文化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他固有的谱系从而影响了维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