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叔本华的辩论艺术的封面

叔本华的辩论艺术

[德]叔本华

出版时间

2016-09-01

ISBN

978754077891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于1830年写成,1864年首次出版。它可能是叔本华非关其学术立场的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本小书。也是德国、法国高中指定阅读参考书。

叔本华认为,无论主张对错,所谓辩论,就是在彼此思考的激战中,大力维护自己的主张。因之,必须让争论成为一种艺术。诚如击剑者在决斗时关心的并非谁是谁非,而是如何出招与接招,“论争辩证法”也一样,它是一种思想的剑术,在针锋相对之际磨亮智慧。

为此,叔本华以西方先哲的辩证与逻辑为出发点,归纳出38种辩论招式,写成本书,以绝妙的方式引领读者理解辩论的艺术。该书结构清晰、篇幅精当,涵盖哲学、心理学、逻辑学、修辞学等学科领域,从每种辩论技巧的解析,到具体的应用分析,均妙语如珠、睿见迭现,无愧大家手笔。

无论是想学习滔滔辩才,抑或要在思想的砥砺中发掘真理,本书均为良选。

作者/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早年在法国接受教育,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黑格尔竞 争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去世于法兰克福。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等。

译者/荷夫

曾就读于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政治大学历史系与法律系;后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硕士,主修哲学、西洋中古史与西洋近现代史。2009年起担任台北歌德学院特约翻译。

目录
导论 摇摆于逻辑与诡辩之间 张志平
论争辩证法
辩证法的基础
辩论三十八技
附录 残篇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021-bk4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对于一个已经过世,我们未曾也不可能有机会与之亲身交往的哲学家,我们了解他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通过他人对他作出的直接或间接的记述或研究;二是通过他本人的所有著述。 叔本华之所以重要,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山者之一,就是因为他试图在理性身上割开一个伤口,让人看到理性下面是血淋淋的盲目欲望或生存意志。 很有趣的三十八种辩论之术,现代生活中依旧有一部分可以用得到。人生中有个人和自己争辩还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后面的详解看一半跳过去了,实在看不进去,详解这个东西很中国特色啊
标,辩论38计
完美
叔本华本人真是深谙此道,并不忘以身作则。
真正的实用。但下流
以前的阅读是无效的,现在必须重读。书中所列举之很多招式,其实归属“抬杠”范畴,不是真正的辩论。放在正规的辩论赛里,是不被纳入评委评判体系之内的。不过很真实,因为就算是确实的辩论赛里,也的确存在辩手对这些下三滥的招式的使用。
「逻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辩证法」是在具体论辩中战胜对手的方法。但由于没有人能完全确信自己是在为真理辩护,所以还是先吵赢再说。 魏晋名士的玄谈辩战是不是也这样呢?有没有人做过类似的技法总结,毕竟吵多了总有人想要归纳总结的。 叔本华看来经常辩论,有许多的点挺幽隐的。比如在上位者说「我听不懂」,就隐含着对下位者观点的否认,观众也会倾向于嘲笑下位者,而这个根源与二者的言论无关,纯出于他们位置的不同。 《喷子必修手册》
人心节拍器。叔本华围绕着一个主轴:辩论要么是反驳对方的事(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有一个不成立),要么是反驳对方的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成立),要么是争取旁观的第三方。反驳是所有计策,化繁为简,不外乎三种:一是反证——通过举出大小前提或结论的反例,来证明别的组成部分不成立;二是夸张——歪曲对方的命题超过他本身的含义,再用这个范围以外的内容来反驳对方本来正确的部分;三是多义词替代——歪曲对方的命题成为一个与原意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歧义,同样起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和釜底抽薪的效果。叔本华的38计值得读者在生活中以具体事例,不断运用和归类。这是他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外的另一个运用方法,但原理仍然是“意志/表象”的阴阳二象性,因叔本华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包括道家和奥义书。
分析得很到位,值得多看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