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罗特小说集3的封面

罗特小说集3

[奥] 约瑟夫·罗特

出版时间

2018-06-01

ISBN

9787540783266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约瑟夫•罗特是长期被国内忽视的德语作家,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卡夫卡和穆齐尔。漓江出版社的《罗特小说集》以多卷本的形式陆续出版,收入罗特的大部分优秀小说作品。《罗特小说集》的出版必将改写国内的相关文学史。

本书是《罗特小说集》第三卷,收入罗特的长篇小说《先王冢》。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罗特广受赞誉的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姊妹篇,是罗特的又一代表作。《先王冢》写了特罗塔家族的另外两支,从《拉德茨基进行曲》中的父子主题转向母子关系,将故事引向另一个丰富的维度。罗特在不断深入探究最神秘、最具有决定性的人类关系的同时,对哈布斯堡王朝时期的德奥文化与历史进行了具象而深刻的反思。特罗塔家族系列小说通过特罗塔一家人的起伏人生讲述奥匈帝国的命运,折射了西方文明在近现代转折时期的种种问题和困境,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 编辑推荐

约瑟夫•罗特是德语作家里具有世界级水准的优秀人物,受到茨威格、爱伦堡、库切、纳丁•戈迪默等诸多名家的推崇。国内对其作品的译介虽早有涉及,但仅限于两本,没有更深入全面地进行,以至罗特的名字在国内读者中还较为陌生。本书所从属的《罗特小说集》,收入约瑟夫•罗特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有助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罗特的创作之路和写作特点。这套丛书秉持漓江出版社深度研究世界优秀文学的一贯宗旨,向国内读者译介被长期忽略的优秀作家,并率先出版其代表作品,以飨读者,并引发相关阅读与研究热潮。当20世纪发生的一切成为历史后,我们重读罗特笔下的故事,则能对那个时代、那场战争灾难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应能更好地理解罗特作品中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所载有的价值和意义。

 名家评荐

罗特的核心作品《拉德茨基进行曲》和《先王冢》实际上是一部,它们各自完美地自成一体,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又超越了各自的美妙。

——纳丁•戈迪默(南非作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在罗特的长篇小说里,阳光和空气都很充分。

——伊利亚•爱伦堡(著名苏联作家)

缅怀失去的过去,忧虑无家可归的未来,是奥地利小说家约瑟夫•罗特成熟作品的核心。罗特深情地回望奥匈王朝,把它当作他唯一曾有过的祖国。

——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您无法想象,我多么迫切地想同您(罗特)谈话……如果有一天我们能聚在一起畅叙心

曲,那将是很有意义的。

——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约瑟夫•罗特是20世纪文坛上最值得敬爱和最激荡人心的作家之一。

——马塞尔•莱希-拉尼茨基(当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无论是对大环境的掠影,还是对小人物的剪影,罗特的语言分寸感都很强。读罗特的小说,你不能落下任何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有意味,罗特的小说没有闲笔。

——刘硕良(著名出版家、韬奋出版奖获得者)

流亡生活虽然艰辛,但罗特从未停下手中的笔。一方面,他写出犀利的文章鞭笞纳粹当局,指出什么是恶;另一方面,又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一个理想世界,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他的文学世界也被世人按照不同需求和取向进行解读,不同的阵营都将他视为知己和同事。

——刘炜(《罗特小说集》主编)

约瑟夫•罗特(Joseph Roth,1894—1939)是与卡夫卡、穆齐尔齐名的著名德语作家,堪称作家中的作家,深受多位文学名家推崇。罗特出生于奥匈帝国东部边境的犹太家庭,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作为记者为维也纳不同报社写稿,成为二三十年代德语世界的明星记者,曾就职于《法兰克福报》。罗特不到三十岁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四十五岁英年早逝时已出版小说数十部,其中篇、长篇和短篇小说均出手不凡,成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最优秀的德语作家之一。罗特较为人所知的小说有《拉德茨基进行曲》《先王冢》《皇帝的胸像》《百日》《无尽的逃亡》《约伯记》《塔拉巴斯》《沉默的先知》等,均以精湛的叙事技巧、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广阔的人文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其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更是现代德语文学中关于“哈布斯堡神话”的标志性作品,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写成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收...

(展开全部)

用户评论
一战如何让这些世纪末的颓废者幻灭
翻译可以再好点。
对于这部《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姊妹篇,很多人评价是狗尾续貂,但是读过之后,你绝对要为之惊叹。罗特的每一句话都不是闲笔,无处不佳。他的很多小说——哪怕是残篇——也绝对都可以使他立于世界文学大师之列
哈布斯堡的铁杆粉丝面对帝国的瓦解乃至帝国遗产的灰飞烟灭产生无依无靠何去何从的幻灭与绝望感
阴燃的烛火把一块平整的纸烧成了一块块,随后这些废纸蛮横的冲插崭新的白纸上,人在上面别扭的,无奈的画着周遭一切。一天火星子从那些还没有殆尽的纸屑中再次燃烧起来,一切都没了,纸屑落到地板上,落到那些坑洼的小坑里,那些脚印里,载着昨日的回响。
如果是作为续篇,那应该是合格的,但这种描写方式仍然不得我意。几乎没有描写什么具体的事情,都是以“独白”形式去叙说,这就导致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呈现。篇幅虽短,但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一些周遭事物景物以及内心感受,对于这样时代变迁的题材来说似乎不那么对。罗特的功底是真的强,但内容太严肃庞大了,聚焦在个人的这种写法有点不相称。
今年看过最棒的小说
拉德茨基2 纳丁戈迪默说:《拉德茨基》描写的是特罗塔家族四代人,《先王冢》写的是另外两支。拉德茨基对父子关系的描绘,揭示一个方面,而先王冢则是母子关系。这不是简单的镜像。而是作者在不断的深入探究这一神秘,最具有决定性的人类关系,其影响是潜在的,往往比两性关系更持久。 罗特的主题不论如如何强烈,从不单一进行,总是有别的主题出现,碰撞,冲击,加强自身与其他主题的力量,这相互间的结合,会带着一种现象上的崇拜的需求,使得一个鼻子上总挂着泪滴的老人弗兰茨约瑟夫成为皇帝和神明,还通过都市和乡村生活显示出一种隐喻,一个时代带着置他于死地的病因,使大半个世界随之而去 罗特啊,你到底写的是故事,还是你自己
3.5。「每天清晨醒来时,每个夜晚入睡时,我们都诅咒死神,他把我们引诱进他的盛典中去,却让我们白忙一场。我们每个人都羡慕那些阵亡者。他们安眠于地底,明年春天从他们的白骨中也许会开出紫罗兰。我们却是拖着萎靡之躯绝望地返回家园,已经一无所有,我们是濒临死亡的一代,却遭到了死神的鄙夷。评估委员会做出的评估报告不可更改。该报告内容为:“此人判定为不宜死亡。”」
王朝的轰然倒塌 战争委地的PTSD 一切都是症状!复员归来的军人遭遇女同妻子,涤荡旧审美的工艺美术的滥觞…单单是记录这历史浊流中的漂浮物,让罗斯已顾不及主人公想要勉力维系逞十九世纪余续的“统一性”:惩戒自后继前两代共和主义者的保皇派;嫉视圣宠论的老贵族;和拒绝反犹主义风尚的市侩…这一切的倒错 让作者终于亟亟奔向历史尽头的求告 像是被一把抓住了左手、在走调的理性凯旋里潦草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