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丸山真男讲义录(第六册)的封面

丸山真男讲义录(第六册)

[日] 丸山真男

出版时间

2017-12-30

ISBN

9787540868499

评分

★★★★★
书籍介绍

《丸山真男讲义录》是由丸山的学生基于他在东京大学法学部所作的“东洋政治思想史”讲座的教案编辑整理而成的,全套书共7册,本册为其中第六册。在该册讲义中,丸山利用原型论对日本战国至近世时期的思想史做了讲解,并较早关注到了近代以前日本天主教运动的思想史意义,通过运用原型论等分析工具,揭示了外来冲击引发社会文化变革的逻辑。此外,该册讲义还深入探讨了锁国体制下日本统治原理的秘密。

丸山真男(1914-1996),评论员丸山干治之次子,生于大阪。于大正民主运动中形成其思想,1934年从靠前高等学校毕业,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1937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毕业。1950-1971年任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作为战后民主主义的象征,处于批判和拥护的风口。197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及哈佛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日本学士院会员。

目录
刊行辞
凡例
译文凡例
前言
第一章 所与和前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有些错误,不知是翻译还是作者的责任。但这些都问题不大,即使是课程讲义,也足以看到丸山政治思想史分析的厉害之处,即在原型的方法论统摄下对天主教传入日本、幕藩体制与江户儒学等大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作为原型之一的对生成(我倾向于理解为生生)的推崇,导致日本人缺乏超越性的绝对价值,个体意义上深刻的道德体验被纯粹情感所替代,这是天主教传入后风靡日本的原因,但也是遭到禁教以及很快从日本人的记忆中被抹消的原因之一。对生生的推崇被幕府利用,并结合儒教,塑造了幕藩体制,以个人情感为中心形成的圈层/场构成社会阶层细化的固定体制,因为价值的分散,每个场都有各自的人生意义,天下因此泰平,技艺的发展也内倾而不断绵密,革命意识遂不发达,而情感和场又使人游离于幕藩之外,弥散的个人在明治维新后被整合进天皇制,公与私统一
对日本近世政治思想史的分析入木三分,很多议题都很有启发,江户时代的日本思想在日本史上的确有其有意思的独特之处。翻译尚可,偶见一些有点“日式”的词语似乎可以翻译成中式表达。
京东十四块就买到了,挺厚一部,出版社赚什么呢……
丸山真男真好 我这日本的政治学研究中看见了中国...(不过后面儒教部分有点没太读进去๑_๑ 因为不感兴趣...) @2022-01-21 23:29:57 @2022-09-19 14:37:26
拷贝:需再看一遍
丸山真男1966年的讲义,利用原型论的“所与和前提”对自战国到近世时段的天主教“文化接触”、幕藩体制的精神结构、儒教的存在方式三部分加以分析。阅读这种讲义的时候就会让人回忆起大学上课的种种美好之处。相对于论文,讲义虽然有繁复、不够规范的问题,却能使人得以窥探抽象概念形成的过程,思想转变的痕迹以及组织微观分析的能力。比如天主教传播时期,以家臣舍身保卫主君来类比信仰上帝的绝对原则在极端状态下的反抗义务。这个分析就直接联动到了1960年的《忠诚与反叛》。因此,这本书也可以被作为《忠诚与反叛》的参考材料来读,因为不那么严谨的判断反而容易让人理解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丸山对于文化接触、开国的重视正是要从“沉淀于思想深处的思考方式与世界观”中解脱出来,对现代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丸山通过对日本史上摄政制、院政、武家政治几种统治模式的分析,认为日本的权力因权威性和神圣性的存在而得以弱化或淡化,权威性=神圣性又被权力遏制,成为神舆式存在。随着这种模式扩展至被支配层,统治形象本身也相应受到弱化,成为“多头型的政治”。幕藩体制的原理是权力价值的相对化,明治维新造成了江户社会精神结构的土崩瓦解,单个要素依然存在,只是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继承性,作为一个整体又具有断绝性,包括江户与明治时代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在这份讲义中,丸山修正了他战时发表的文章中把朱子学官学化时间确立过早的错误,但对于幕藩体制的精神史分析还是在“封闭社会”框架,从而没有认识到通过兰学这个媒介在思想层面给日本部分知识阶层带来的认识和影响,丸山认为的“封闭社会中的儒教发展”明显还忽视了不少因素。
本书乃是1966年丸山真男在东京大学开设“东洋政治思想史”课程的讲义,尚可一读。
丸山一再强调,那些理所当然的观念并非理所当然。学习思想史的意义在于,重新认识我们不曾反省就作为前提的观念。如何反省呢?“只有通过了解与之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世界观”,才能真正发挥主体性。主体性如何体现?不是自我观念的不断强调,而是面对不同观念时的自由选择。那么,你具有接纳不同观念的勇气和能力吗?
一章写出了一本書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