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应仁之乱的封面

应仁之乱

[日] 吴座勇一

出版时间

2020-05-01

ISBN

9787541156021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动荡的时代都孕育着变革与启示。《应仁之乱》带领我们穿越到日本战国时期的奈良,窥见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大战如何重塑社会结构、影响个人命运。在这场被称为“日本的百年战争”的冲突中,兴福寺僧侣的智慧、乡民的坚韧以及大名之间的权谋交织,共同编织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本书不仅揭示了应仁之乱的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更深入挖掘了战乱背后的人性挣扎与社会变迁,让读者在感受历史震撼的同时,也能反思战争对文明的影响。
作者简介
吴座勇一,1980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博士,专攻日本中世史。现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著作包括《日本中世战争史》《一揆的原理》《日本中世的邀请》等,其中《日本中世战争史》曾获第12届角川财团学艺奖。此外,还有康昊作为其著作的译者,他现任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后,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专攻日本中世宗教史、政教关系史。
推荐理由
《应仁之乱》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日本战国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冲突——应仁之乱。通过聚焦兴福寺的僧侣和奈良地区的居民,作者生动展现了战乱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在动荡中求生存、保文化。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还探讨了战争背后的政治动态与权力斗争,为读者揭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战国世界。对于喜爱日本史、对战国时代感兴趣或希望理解冲突时期人性挣扎的读者来说,《应仁之乱》是一本引人入胜且富有洞察力的作品。
适合哪些人读
对日本战国史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中世日本社会文化变迁的学者
对权力斗争、战争影响及人性探索有深度思考的读者
喜欢通过历史故事理解社会现象和人性本质的历史爱好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畿内的火药桶— 大和
第二章 通往应仁之乱之路
第三章 大乱爆发
第四章 应仁之乱与兴福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幕府将军模仿后白河法皇,扮演搅屎棍的角色,到处给底下的家臣制造矛盾来削弱其实力,结果玩着玩着玩脱了,大家都迈过了底线,不死不休。再加上防御手段的进步,打成了长达十一年的相持战。战后,政治重心从中央转向了地方,以往大家都想在中央混个头衔,以大义名分压制对手,一场大仗下来明白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都回到各自领地拉起队伍,战国时代由此拉开帷幕。此外,我好奇的是僧兵在这一阶段的实力如何。兴福寺已是外强中干,那延历寺、本愿寺这些强寺又如何了?直到织田信长这个第六天魔王登场才降伏了山法师们。
对照原书,第44页第三段最后一行删减了「中華人民共和国の国連加盟問題のようなもので」一句。其实不太觉得吴座勇一从兴福寺出发的视角有什么问题。就像他最后要把应仁之乱和一战摆在一起考虑一样,大和国的众徒国民仿佛就扮演了一战前夜巴尔干的角色,早期反筒井势力 (越智、箸尾、古市、经觉) 背后的支持者是畠山持国,之后其成为了义就一方的基干力量,筒井势力 (筒井、成身院) 相反则成为了拥护政长的势力,所以作为应仁之乱引爆点的畠山家督之争,其隐患可谓早就埋伏在了大和。当然这本书要读出兴味来,背景知识的储备是一大关键。
先提高下评分,毕竟不管从内容本身还是译文质量以及出版社选题,都值得鼓励。对于上面的两条评论,也早在意料之中,所谓希望从幕府视角看应仁之乱,无非指传统的政治史宏观史角度的解读,日本虽然有关应仁之乱的专书并不多,但多卷本通史里面基本是这样的叙事,如何取得突破是新生代学者的主要工作,本书的价值恰恰是提供了一种微观视野,以经觉、寻尊的叙事对这场战乱乃至中世生活史加以论述,并非纯粹的政治史军事史著作。但是这类书显然并不适合国内的读者,出版社必须意识到国内读者基本是日本史零基础,别说应仁之乱,就算室町幕府的基本知识都不具备,突然接触大量的人名地名不晕才怪。所以最合理的还是引进多卷本以及人物传记之类,先有一个框架再接触这类书更好。另外本书对于左派史学的批判其实也值得中国史的研究者学习反思。
国家治乱的原因,总有一个公式可以套用,人物忠奸、阶级斗争、历史必然、经济决定论,等等。但应仁之乱没有这样便捷的公式,毋宁说,作者在“乱”中整理出许多线头,每一个线头既是因也是果,它们像多组多米诺骨牌那样,推倒一组,其余的也跟着一块儿倒。所以,本来仅仅是畠山氏一家的家督之争,竟作为导火索引起全国性的一场大乱。所谓牵一发而动的“全身”,即大名族内和大名之间的斗争、北朝与(后)南朝之间的斗争、奉公众奉行人与幕府和大名之间的斗争、土一揆国一揆等底层民众与特权阶层之间的斗争……如此,整个日本的统治结构于微观与宏观的双重视角下,赫然呈现出来。另外,统治者为减损而采取的最优措施,并没能防止动乱的进一步扩散,反如蝴蝶效应一样推波助澜,在在证明历史的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让人对人的理性之局限生出无限感慨。
本书作者日本新锐历史学家吴座勇一以小见大,从东大寺两位高僧的日记入手,将应仁之乱的起因经过分条缕析,娓娓道来,引导读者漫步神秘的日本中世世界。
冷门历史的经典之作,通过微观视角将应仁之乱的前因后果细细剖析,展现出室町幕府的权力结构,一切路线之争的背后都是权力之争,而历史则是在上层争权夺利中开启新篇章。
日本人写史书就是琐碎絮叨。不过应仁之乱本来也就琐碎得不行,很能代表日本啰嗦又拧巴的政治传统,能精简成这样也算不错了
事无巨细的史料整理,让我体会到历史治学之严谨。对日本史的小切片
聚焦日本战国时代之前的应仁之乱,题材比较小众。优点是主要基于两种笔记史料,将应仁之乱的各方关系和相关事件都说得很清楚。我个人认为的缺点在于它缺乏一个明确的主要线索,即作者通过叙述要表达的历史核心:这段历史阐释了日本史中的什么规律亦或者它反应了特殊时代的什么特征。读完之后的整体感觉,应仁之乱,前有嘉吉,后有明应,那么它究竟如何重要,我终究还是没在阅读这本书中的过程中体会到线索。
通过兴福寺两代住持经觉和寻尊的日记为脉络来描写应仁之乱。两位主持对当时时事点评各有独特视角和自己的语言风格。能补齐日本战国的战国大名崛起之前的一段,了解传统任命的国司守护大名不断被在地崛起的战国大名取代的风气如何形成的。排版和校对有点问题减一星。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