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现代性的追寻的封面

现代性的追寻

张枣

出版时间

2020-07-31

ISBN

978754115761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 张枣留德博士论文首次翻译出版

※ 一位内行人的新诗史,一个供我们反观张枣诗学理念的重要文本

※ 张枣从经验构筑自己的新诗史逻辑,能更清晰地看到张枣的诗歌纹理

※ 译笔精确流畅,深得张枣中文神髓

——————————

内容简介:

张枣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从严格的学术规范来看,这部专著多少会有些“偏颇”,但它的光芒恰恰在这种“偏颇”里。张枣对高度提炼的诗人(鲁迅、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食指、北岛)、作品的评析解读,精妙见解层出不穷,显示诗人对审美现代性的卓异洞察,既拓宽我们对张枣诗学认识的边界,也为常规文学史补充一种视角。

——————————

编辑推荐:

■ 一个语言俭省的诗人“跨界”写起学术专著——还有什么比这更奢侈的呢?张枣板起面孔一本正经谈诗歌史,你依然能瞥见背后一以贯之的诗学光芒闪现,和不经意扮起的鬼脸。

■ 一部不一样的新诗史。关于中国新诗发展脉络、代际划分,对鲁迅、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食指、北岛、“后朦胧诗”等的精彩解读,你不一定认同,但其识见会让你认同这是一个真正内行诗人的看法。

——————————

名家评论:

我倾向将它看成是“作者诗学”。诗歌是个特殊的“行当”,没有与自己的语言、感觉、想象相连的写作经验,对诗歌现象、诗艺特征和具体文本的分析,肯定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张枣论文的长处正在这里。他的感觉、他的写作、他的学养(特别是对19世纪以来西方诗歌发展脉络的熟悉),在对新诗史的评述中发出光彩,特别是对诸多诗人、作品的评析解读,让我们看到他独到的眼光而惊喜。

——洪子诚

这部论文代表着这两代人的趣味、意识、水平,朝着未来过渡,记忆现代诗歌的艰难历程,为大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样式和诗学文本,所以,也非同小可。

——钟鸣

他的博士论文乃是一个诗人对汉语新诗进行偏颇论述的博士论文。这也许不那么符合现代学术的规范,却很合我这个饕餮读者的胃口。我喜欢精彩的见识,哪怕它很偏颇,却厌恶平庸的公正。张枣有一种偏爱,在这种偏爱里,有他偏颇的智慧。

——敬文东

张枣的博士论文提供了一家之言,师心独造,但张枣本身的论述是自洽的,你想辩驳他很简单,但真正到位的批评,需要在高层次的思辨水平上,而且要动用非常多理论资源。他这些诗学观点,都值得我们认真讨论,因为张枣的视野比我们广阔,而且诗人的敏感使他能找到我们可能忽略的观点。总之,对喜欢张枣的读者来说,这本博士论文多出了一份研究文本,能大大拓宽我们对张枣的诗与诗学认识的边界。

——江弱水

和论文整体上所显示的诗人对审美现代性的卓异洞察,特别是在文本解读中层出不穷的精妙见解相比,只能说是白璧微瑕。相信每个人——无论你是诗人、批评家,还是论文作者——都会从张枣的论述中得到启发。

——西渡

他建构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作品解读,强力拉拽出一种阐释,而这也是最精彩、最有启发性的部分。像对北岛的分析,就一定程度刷新了我对北岛的认识。不是一个文学史的判断,更体现了某种更为深入、更具有生产性的诗学意识。

——姜涛

这本论文的主要价值不在于他论述结构的严格性,而是他通过他的写作经验、诗歌见解和诗学信念,打开了我们认识新诗史,至少是新诗史上几位重要诗人的一些面向。

——冷霜

作者简介:

张枣(1962-2010),湖南长沙人,当代杰出的汉语诗人。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学院。1986年赴德,先后在特里尔大学、图宾根大学求学,并获文哲博士学位。21世纪初回国,先后在河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任教,2010年3月8日因患肺癌去世。张枣通晓英、德、法、俄等外语,他广泛采撷中西诗歌元素,以精妙的诗艺自成一家风格,在海内外享有卓著的声誉。张枣生前出版过一本诗集《春秋来信》,参与主编出版过一本《德汉汉德词典》。去世后《张枣的诗》《张枣随笔集》等作品陆续被整理出版。

译者简介:

亚思明,本名崔春,山东青岛人,德国基尔大学(Uni-Kiel)社会经济学院本科硕士毕业,曾任德国之声(DW)中文部编辑兼撰稿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发展与持续(1919—1949)
第一节诗人流派的惯常划分
第二节我们的新视角:四代诗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讨论诗歌与语言之间完成了重写发展史的工作。本质上正如张枣对其诗学母本梁宗岱象征诗学的指称,是一种作者诗学,一方面具有公开的研究和评论性质,另一方面则是内向型讨论,讲诗人自己的创作置于主体,与“强力诗人”对话。从鲁迅到穆旦的现代时期诗人普遍存在的是探索期的犹豫、一种二元对立关系(具体到个人又是极大不同)驱使下的向内辩证向“纯”与“元”的开掘。 对当代的批评则显得稍逊,即使相对理智地将平均范围划定到基本形成公论的时期,合理叙述了从地下到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对立统一这一脉络,也无法避免理论先行的弊端,对部分诗人的评论且又草率。 “通往西方的陌生化之路,同时也是通往东方自己的陌生化之路,现代之路也是传统之路”
专门买的,但我没读懂!
一个人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译后记充分肯定了张枣元诗理论——“作者诗学”对于未来新诗发展的意义,而钟鸣的态度则是冷静批判的。他认为作为博士论文,这篇主观性太强,而且立论前提不充分,如“现代性”这一关键概念所指不清晰,尽管论述中体现了隐含的依据:波德莱尔已降的审美现代性(语言的反思与批判)。他肯定的是张枣以独特视角重写新诗史这一行动本身的价值——“它代表着这两代诗人的性格、历史意识、话语方式、书写水平、朝着未来过渡,记忆现代性的艰难历程,与社稷同”。 于我自身的帮助:用元诗阅读的方法与视角切入《野草》,可以让体验到的受虐般的精神愉悦更加有实感! 总之,前后两篇评论和分析迅哥《野草》的部分超赞,尤其后者,必读!!
可能急于填补德语的空白,他给每个时代指派一两位作者,只是比较潦草地写过。 但总能看到,同为诗人,张枣所拥有的极强的感性。他轻易地捕获到每个诗人的某个瞬间,赋予他们不可转述的影像。 张枣的中国就像是模糊的二十世纪。它是空空的房间,强迫诗人们进入而又出走,留下空虚的水瓶、装着徒劳的心
不喜欢。但是他的努力很好。
中国需要张枣这样的大脑,我把此书当作“作者诗学”,私以为这般写作是诗人的内行,这不仅让我们顺着张枣的手指看到他眼中的风景,还能顺着他的臂膀走入他的胸膛。 即使我将其当作私人性的,但不意味着它无效,甚至它很有效,他的声音引领我们成为一片风声。 中国新诗乃至现代诗的文脉杂乱断裂而可悲,就是这样的“大动荡”,未必不能出大诗人,毕竟在世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这样的乱炖势必喂出坚强的胃,我从中得到贪婪之美。
张枣先生对于鲁迅的解读实在是精彩无比,而在对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那些起起伏伏的波折的叙述有包含着真切的深情,作为一个诗人能写出这样虽称不上严谨却是十分优秀的学术作品是非常难得的。
经典之作。
如在密林中长跑 谁又知道出口在何处
张枣的作者诗学,读起来过瘾,但正像钟鸣指出的,论文中还有不少问题(不愧为诤友),这也是我要多多注意的。 想到现在读诗,看到“我”这个字眼,联想过于丰富了些,也感到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