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下卷。上卷为表,就今古学经传师法、名目、统宗、宗旨、流派、篇目等方面之异同,列表对照,篇后附以己说,凡二十篇。下卷为经话,解说立表之意,于《经话》中取其论今、古学者一百零六则,申论今学归本孔子、《王制》,古学归本周公、《周礼》之旨。《今古学考》是廖平的成名之作, 也是经学初变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此书的核心思想萌发于光绪九年癸未,廖平有感于乾嘉以前经说混淆古、今学,使人失所依据,乾嘉之后学者虽知古、今,仍无归属。遂依据许慎《五经异议》而作此书,以礼制平分今、古。
——————————
今天下分北、南、中三皿,予取以为今、古学由地而分之,喻古为北皿,鲁为南皿,齐为中皿。北人刚强质朴,耐劳食苦,此古派也。南人宽柔敦厚,温文尔雅,此鲁派也。中血间于二者之间,舟车并用,麦稻交储,习见习闻,渐染中立,此中血派也。齐学之兼取古、今义,正如此。
——廖平
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今四川井研县研经镇)。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