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黑暗中相逢的封面

黑暗中相逢

倪湛舸

出版时间

2004-06-01

ISBN

978754261882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这是一本博杂又有分量的书,内容包括作者的阅读笔记、对专业(神学与文学)的理论思考、对作者喜爱的艺术作品———电影与音乐———的文本解读,以及对自我的散文式但又充满形而上思考的生命记忆。读这本书,你会与一串串东西方文学、艺术和理论的大师与非大师、经典与非经典的文本相遇,但这绝不是说这是炫知性的掉书袋,更不是一本引介性的普及读本。  在我看来,关于人性、关于自我的思考和体验角度,构成倪湛舸的写作出发点,也成为解读本书的路径。这当然与她的治学相关———芝加哥大学宗教与文学系的博士生,但我更愿意把之看成是一种生命感受,乃至生活方式的结果、结晶———在今天,做一名知识分子,既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作者的思考、质疑、追问或解答并非仅仅出于专业性的工作,或是从知识到知识的自我离场式的“理论旅行”(萨伊德),而是被作者虽然年轻,却因天性的敏感、敏锐和后天的博读、善思充分扩张了的心灵涵纳了,融通了。它是一个从知识之泉到生命之酒的酿制过程,既是关于书本或他者的写作,又是关于生存和自我的写作。因此,我们才会明瞭作者何以立场鲜明地喜爱和选择那些讲述日常生活和小人物的悲苦而又轻贱命运的文本,解剖形象及其创造者痛苦挣扎的灵魂;才会明瞭为什么在通篇的读解、讲述中,作者每每会“引火烧身”地进行自我反观,使行文充满了质感、“体感”,洋溢着生命的疑惑、焦灼、痛楚和悲怆,当然也不乏体与悟的灵性与喜悦;才会明瞭作者一边在勇敢而强力地感悟、叙说、阐释和批判,一边又真切地表达关于自我的稚拙、脆弱和卑微的人生感喟。

  于是写作之于作者,便成为一种摆脱和反叛,一种独白式的呐喊和不可为而为之的拯救。“黑暗”是对人生的荒谬与宿命的形象揭示,而“相逢”则是希望,是机遇,因为它会擦出火花,照亮黑暗。它能给那些同路人一些温暖,他们也许不知道路在哪里,但由此会知道一位也在泥泞中艰行的陌生同伴,看到她跋涉的脚印。

用户评论
就随笔来说打三星。头一次碰到口味和我差异这么大的作者,感觉倪老师应该是一个很丧的人,所以才能写出来我不喜欢张爱玲而且说的时候要狠狠踩一脚蟑螂,苦得咬牙切齿,暗地里的那股阴劲儿把她压得很厉害。说不上难过,就是觉得有点惋惜,我不喜欢人间失格,但我没办法说阿治是坏人。希望看《白刃的海》可以改观。
Criticism五星,實驗文本兩星,文藝腔調四星...
这把文艺得让我有点吃不消了,眼花缭乱,走马观花。个人观点:不是说关于阅读经历的日记、随笔(其实我觉得叫随笔都有点牵强)出不得。不敢说一定更加丰富,但至少每个人的阅读历史都比写作历史长。这样想来,不管余华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其实他当年的《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那本真算是读书笔记里面写得好的了。
倪老师年轻时的文风真活泼。
倪大V5
。。。(๑╹ヮ╹๑)ノ
拖拖拉拉看了很久,不舍得看完,总觉得里面有小研的影子。抱歉,我果然还是对小研念念不忘,《异旅人》的故事结束后一直在搜罗倪老师古早的文章看,企图寻到一点小研的痕迹,果不其然有,于是像抱着小研写的番外日记那样津津有味地看。除去这个因素之外,这本书我仍然很喜欢,我很迷恋倪老师那样自由的语言和广阔的视野,如今看完了,想必之后还是会时不时翻看。感叹,虽然《莫须有》已经放在床头半年多了,但仍然无法放下研仔开启云仔的故事呢。
读过厕纸而打差评挺不厚道,但实在是绷不住。作者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力之差、生活体验之缺乏令人咋舌,断章取义,全以“六经注我”,离谱程度堪比陈一南。破碎文笔、拼贴典故,又为安意如、白落梅之流亚。
文青
其实是很不容忽视的一本。《男色》一篇的启发尤其大。 另,127页所说的那个讲不起来作者和名字的短篇小说好像恰好我是读过的,或许是《桌子是桌子》(当然这是某一种中文版的译法咯),作者是瑞典的彼得•毕克斯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