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老乞大》与《朴通事》的封面

《老乞大》与《朴通事》

徐忠明

出版时间

2012-07-16

ISBN

9787542638212

评分

★★★★★
书籍介绍

作者以《老乞大》与《朴通事》为基本素材,来考察和解读蒙元时期庶民百姓的日常法律生活,不仅关注庶民百姓的法律生活的日常性,而且关注法律文本的实践性,以及这些制度包含的法律知识的独特意义;不仅着意于细节制度的深描和解释,而且勾勒了这些制度实践的社会语境与法律构造,并使局部制度实践与宏观文化语境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两者在解释上的循环;不仅注意文字的解读,而且配上了相关插图,藉此增加图文之间的阅读趣味。这种从“禹域之外”的视角来考察“禹域之内”的日常法律生活,可以起到“借镜自照”的作用或效果。与此同时,虽然有关《老乞大》和《朴通事》已有众多学术成果面世,但是本稿无疑是迄今为止对于两书研究中的惟一一部法律史或法律文化史的著作。

——高鸿钧,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作者选取了朝鲜李朝时期编写刊布的两本汉语教科书——《老乞大》与《朴通事》作为基本素材,经由书中描绘的情境和提供的信息,结合史书记载、法律典章、日用类书以及戏曲小说等材料,重现蒙元时期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法律生活和法律意识。以这样的汉语教科书作为主要史料,在中国法制史和法律文化的研究领域尚属首次,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和意义。

——任强,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本稿讨论的《老乞大》和《朴通事》两书,是朝鲜李朝时期(1392—1910)的汉语教材,它们对蒙元时期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作出了忠实全面的描述。《老乞大》与《朴通事》成书于元代末期,又经过明清两朝不断的修订和注解,成为权威的汉语教材,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可以藉此探究蒙元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日常法律生活。《老乞大》描写的“马匹交易”契约,包含了传统中国独具特色的信用、自由、平等的契约观念,以及契约结构和要素的法律功能。而《朴通事》则描述了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婚姻、借贷、人口买卖、房屋租赁)与社会秩序的形成机制,即,用契约方式来组织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折射出契约实践对于建构与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功能。据此,传统中国并非是单一的身份性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契约性社会。在《老乞大》和《朴通事》中提到的治安与犯罪,不仅反映了蒙元时期的社会控制与司法实践的若干面向,而且展现了国家权力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重点所在。

1960年12月生,上海人。华东政法学院学士(1984),中山大学硕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博士(2002),现为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从事中国法律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比较法律文化的教学和研究。

出版著作:《法学与文学之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法律精神》(与任强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与杜金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即出。另外,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展开全部)

目录
第一章 开场白:问题由来
一、新史料与新方法
二、老乞大与朴通事
第二章 商业运作与契约实践
一、经济图像素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突然发现徐忠明的书,都好好玩儿~不过太专业了,嗯
自藏,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有声有色,没多废话的小书,拳拳之意,溢于言表。但用多图而不对图作分析,终究是一大遗憾。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最早的《走遍中国》,朝鲜人以前的学习中国的版本,对于现代可以研究一下当时的法律和文化
一、传统契约中隐含不平等,卖方居于弱势,与现代的“双务契约”不同。二、少马爷“纠纷”里的“蹲蹲性”原来可以上溯至孔子(荀子宥坐篇,孔子听讼),至清代又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妙典,其中反映的是基层治理思路的一脉相承。本书篇幅确实有点尴尬,其实可能还是精简成两三篇论文似乎更好一些。
通过朝鲜官方教科书来看元代民众的法律实践。感觉如果能提一下元代社会概况,能更好些。不如《众声喧哗》写得精细。
可太有意思了
选题有趣,例证详实,诚恳可信
补标 以前为写作业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