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的封面

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

[荷] 伊恩·布鲁玛

出版时间

2018-03-01

ISBN

9787542662002

评分

★★★★★
书籍介绍
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作者走访二战的代表性城市奥斯维辛、广岛等,从相关的人物访谈、媒体言论,以及纪年活动及纪念建筑等文化产物各方面深入探讨,引导读者思考日本人与德国人在面对历史时的同与不同,追寻隐藏在反思与忏悔、否定与歪曲以及麻木与逃避背后的民族心理、集体记忆。 伊恩·布鲁玛(IanBuruma,1951—),生于荷兰海牙,先后在荷兰和日本就学,曾于莱顿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和历史,后专注于研究日本。现任纽约巴德学院(BardCollege)民主、人权与新闻PaulR.Williams教授,为《纽约时报书评》《纽约客》《金融时报》等多家重要媒体撰写评论。作品涉猎广泛,最新著作有《零年:1945》《阿姆斯特丹的谋杀案》等。
目录
理想国译丛序
导读 国家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前言
序:敌人们
第一部分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多次觉得看了一整章 但好像三两页就能说明白 偏偏作者就能絮絮叨叨写这么多 当然了这是个人主观感受
【29】作者提了个好问题,但是没有好好回答。闲笔过多,论述混乱,表意不明。其实只读序言亦可,提炼得精准又全面。高中课堂上老师放《萤火虫之墓》,我涕泪横流间也觉得奇怪:日本明明是轴心国,为何把自己摆上了受害者位置?作者认为,战后的政治制度导致了德日两国态度的天壤之别。美国至少从两方面影响了日本的进化,一是政治制度直接过继于美国,全面介入日本的发展,缺少建设的过程;二是投放至广岛的原子弹,加深了日本受害者的自我认知。另外,日本固有的天皇制度,其必然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让它无法从根本上反思战争。虽然作者反对「罪文化」和「耻文化」的说法,但根源上,我认为这种全民性的心理基础是存在的。
《南京》一章读的我心情沉重,特别是所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人”对于它们的所作所为拒不承认,并且否认这段历史让我感到非常气愤!!!
现代政治比文化更能“塑造”人。
每一章都是德国与日本的对比,基本导论部分就已经把需要注意的观点概括完毕,正文是对细节的填充。 战后,德国通过认同自己(认同德国宪法)来构建自己的国族认同,日本则通过抵抗他者(美国)来找回自我,德国人提到“典型德国做派”几乎都是贬义,但日本人说起典型日本做派却是自我辩护与自豪(那么陀氏笔下的“我们俄罗斯人”?似乎更微妙的感情)。布鲁玛认为,区别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因素,不是人种的特质本质,而是政治因素,是国家一整套政治的转型与建构。 喜欢德国教材上引导思考的那个问题“在一个建立于错误规范之上的国家,个体应如何行事” 更多详见摘录。
不要迷信理想国。 以及作者自己也没搞明白要表达什么
二次。依旧觉得很不错,尤其是利用战后电影反映的社会意识,格外有趣味。2.5倍速。
读了第一部分就读不下去了,如果说耳语者和活着回来的男人还可以借口述史的外衣多少有一些学术性,这本就完全抛弃了学术价值,彻底回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抒发了,只能说是一个不错的随笔集,三星半吧
写得太乱了…但是里面的各种历史片段很有意思 整体看下来作者像个采访者 把对日德历史的各个perspective都采访了一遍 左翼右翼 保守liberal 可惜实在是太乱了 一不小心就跟丢作者思路 更像是游记偶尔穿插一点personal arg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