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增订版)的封面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增订版)

张新颖

出版时间

2018-02-01

ISBN

9787542662026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张新颖,1967年生,山东招远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韩国釜山大学交换教授(200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2006年),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等多种奖项。
目录
说明
上部 一九四八~一九六五
第一章 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
一、恢复“年青”,“重新安排”
二、“痴人”之“梦”,“收拾残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美国讲学期间见到故人始我就开始流泪,佩服不已。对沈从文,也对张新颖。读完于是又购买了前半生。大约回国也要读读那些书信原文了。
4.5/如果说读前半生的时候是闲庭信步,那么读后半生就一定是正襟危坐、沉思默虑。
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一辈知识分子的命运,充满磨难的半生令人心痛,从未停止的求知探索令人敬佩感动。读到80岁的沈从文回乡听傩堂戏,耄耋老翁的眼泪滴在裤腿上,我也红眼眶。一本书太少,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个研究者或传记作者,怎么可能没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呢?……同时,这个内在的自我更要自始至终保持其开放性,有自我而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不要害怕别人说你没有见解,没有思想。//
能不被时代的洪流卷走,太幸运了。沈从文即使身体处处是病,但还是能坚持工作,而且在下放劳动的艰苦环境下还能存活,天赋异禀。他从早年的原地自杀,到后来的任由时代和人民处置,心理调整上还是很厉害的。然而我从他后期的文字里其实还是能读到讽刺和反叛,大约是他决定醉心于工作了。虽然他工作的毅力令人佩服,但是对他来说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寻找乐趣的完美工具,并不是完全无私。他对小人范曾写的信也很有意思,并没有那种做作的感觉,很真挚辛辣,所以他后期讲的不把自己当受害者和不想出名还是能令人信服的。身体垮后接受采访回答文革最会扫女厕所后抱着女记者大哭的故事也很有趣,大概是不想再委屈了。看完觉得很平静,既没有觉得是爽文也没有很委屈,算是动荡时代的人比较好的人生路线,做到了独立于时代的不忘初心,免受宏观叙事的洗礼。
能够接受命运,不是想通了,而是梦醒了 时间绵延不绝,个体生命从头到尾,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 但是,一个伟大的个体,却能奋力凿通自己生命的头和尾,既向前延伸 也向后延伸,他从在他之前的过去时间里源源不断汲取丰富和支持自己 的力量,他把自己的一切安排、托付给在他之后的未来时间。 站在今天的位置,我们会发现,时间的故事,大跨度地计量时间, 一代一代地计量时间的这个故事,最终是一个时间胜利的故事。
比《前半生》更深沉凝重,以一场赴死为开端,后半生是一个重生的故事,在这一番重生里,前半生的故乡、友谊、爱与山川成为沈从文最深沉的生命能量。抒情与事功的角力,天地恒常与白云苍狗的交织,一边是命如长河生生不息,一边是崦嵫勿迫时不我与。在变化的时间中以山川为寄托寻觅那一份安定,尽力工作并创作以投身那有情的传统。生命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让另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阅读的体验也是沈从文的生命流注到此时此刻。凌乱的当下,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奇幻的事情挑战认知,生活还有没有指望呢?相信生命流注,无有阻隔。要相信。相信,本身就是一种指望。
知识分子的风骨,敬仰。
他的后半生可以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文学之外找到了自己的第二生命。
沈从文晚年说,我历来不大相信权力,我觉得智慧比权力重要。作为在动荡恶劣的制度环境下依靠华丽事业转身达到维护人格良心拓宽生命厚度目标的知识分子,沈老称得上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