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历史的叙述方式的封面

历史的叙述方式

茅海建

出版时间

2019-04-01

ISBN

9787542666390

评分

★★★★★
书籍介绍
★近代史大家茅海建最新文章精选,史料、史识、史笔交相辉映 ★长程观察重要问题和转折时刻,重建史实,发现历史事件的主线 ★在文献史料与历史现场穿梭,实践历史叙述应有的方式,不增不减,不美化也不丑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已过百年,需要纪念还是反思? ★晚清思想革命的主体,是激进的新派知识分子还是“守旧”的洋务运动主将? 历史的真实是什么?历史学所追求的,只是揭露和批判吗?历史学家对真实负有怎样的责任,如何叙述历史事实? 本书为茅海建教授近年学术随笔、演讲等结集而成,大体分为四部分,包括与历史观察和思索结合的游记(西伯利亚铁路、张库大道、贝加尔湖、满洲里,越南),近代中外交流与关系的关键时刻与转变(马嘎尔尼使团、甲午战后中日博弈、乾隆时期的澳门角色),康有为思想晦暗不明之处,晚清思想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反思,史学研究反思与回忆故人、故事等。 伴着驼铃从张家口到库伦,随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行,实地踏勘让历史的魅力更加饱满。从马戛尔尼、谢清高,赴日清使刘学询和庆宽,为什么时间没有磨平知识与认知的差距?从甲午到日俄战争,中、日、俄三国东北亚利益争夺与力量博弈从未间断,后来的二战与朝鲜战争,主线在哪里?历史并未远去。晚清思想革命与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其推动者除激进的维新派和在野的新派士人还另有其人。辛亥革命一百年,抛开历史定见,明晰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革命中各派势力的消长与动作、思想与现实的差异、历史的徘徊,应该做什么样的反思?对师长的怀念,对学生的期待,回忆终生挚友交往点滴,同道学友的砥砺支持,追求的还是思想比生命跟绵长。 茅海建 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2014)、《依然如旧的月色》(2014)。
目录
张库大道与西伯利亚大铁路
俄罗斯商队的北京贸易
山西商人的兴起
张库大道
迟暮的美人——恰克图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大部分文章都读过了,随笔性质多了些,许多都属于泛泛而谈,如辛亥革命、中日关系,革命思想的产生,看不到太多有深度的东西。唯有康有为大同三世说和进化论的观点,算是在作者戊戌变法研究的主课题。不知道茅老师是否还会出学术论文集了。
如此后现代
历史的意义在于史实的确认,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科学家才能做进一步的分析。
历史是观察与处理现实问题的必要条件;从最远端开始,由最宽处放眼,是历史学家对待现实问题的习惯性思路。
今日读完。质朴、踏实、深入浅出。对于近代中日关系“黄金十年”(任达语)说法的质疑以及认为晚清思想革命始自清朝统治者的提法,引人深思。
学术性不强,实属泛泛而谈,各个专题都没深入。但能看出作者的某些倾向性。同样学术性不强,比之《依然如旧的月色》略好几分。
历史学所追求的不是义理上的正确,而是事实的真相。揭露和批判是重要的但这种揭露与批判所依据的事实,从史料出发,从史实重建出发,不增不减,不丑化不美化,不从臆测的前提出发。
史實構建比較靠譜。部分宏觀結論不同意。如康有為大同三世說未受西方進化論影響和張之洞政治思想未受梁啟超影響。後面部分抒情文字感人。歷史研究還是需要溫情與敬意。還有真切的關懷。
在不可能客观的世界里尽量客观,在不可能穷尽的世界尽量全面,如果观点都是这样自证其名以理服人,那么要少多少纷争,出多少成果。
《历史的叙述方式》——一个历史学家的日常。如倒食甘蔗,前面几篇颇动人,渐觉无味,或其间甘苦,对于作者来说别有系心,值得一提。即使是这样,历史学家的游记,仍然给了我们一种在路上的思考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