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漫长的战败的封面

漫长的战败

桥本明子

出版时间

2019-06-30

ISBN

9787542666680

评分

★★★★★

标签

社会

书籍介绍

战争中的杀人者,是英雄,魔鬼,抑或一个普通人?

士兵在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中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

宣传战争记忆的过程中,政府、传媒、国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个体沉默、后代沉默、媒体沉默,背后都有什么样的因由?

本书致力于探究日本战败创伤记忆的建构与形塑的过程,围绕“记忆的叙述”,力图揭示出日本战败后创伤记忆的生产和再生产。作者以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了访谈、教科书、影像分析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和模型,分析政治权力、媒体、个体叙述等在战败文化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对日本在战后数十年间处 理创伤记忆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同情心的分析。

桥本明子运用自己的聪敏、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彻底的诚实,写了一个读之令人心酸的话题。这是一个如此罕见的组合,每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

本书以新的研究方式讨论了一个老问题:分裂的三种战争记忆形态,以及由此而来的重建统一道德的困境。这个二战结束之后困扰了几代日本人的老问题,曾经在日本思想界内部和日本社会引起过多次争论。本书并没有给这个老问题增添新内容,但却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这个老问题并没有解决,因而并没有过时;世代更迭,它仍然还在,并催生着后续效应。

——孙歌

如果你想知道日本人如何认识战争的历史,这本书是必读之作。它广泛调查了日本的战争记忆,并进行理论性分析。作者既有对日本的深切理解,又有国际化视角。她通过踏实的调查和理论性的分析揭示出这一点,寻求道德的回归。读者从中能够学到正确地批评生我养我的祖国的过错、追求普遍性道德的知识分子的做法。

——小熊英二

目录
第一章 战败国的文化记忆
第二章 修复个人历史与校准家族记忆
第三章 反思战败
第四章 战争与和平的教学
第五章 战败国的道德恢复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从身份政治及历史记忆与叙述方式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和塑造出发,通过对个人叙述和家族记忆、大众媒介中不同立场的展示、政治宣言和政治表演行为、正式与非正式教材中历史叙事和身份认知的研究,结合日本国内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状况、地缘政治和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等其他因素,分析了日本战后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三种主要模式及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相互影响(施害者-受害者、英雄主义对前两者的回应),最后与德国的战后道德恢复进行简单对比,展现了战后日本在认知、叙述和传递历史、重构国家认同上的复杂与艰难。切入点很有意思,但或许日本对西方世界的看法如何引起其身份建构障碍这一点可以再讨论讨论?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将战争置于“绝对邪恶”这一范畴中的道德框架,源自痛苦经历造成的负面影响,而非对社会正义问题的批判思考或审慎推理。这种途径能有效释放民众的反战情绪,但也会削弱对人类仇恨、贪婪、从众心理和自我保护的理解,因为这些人类感受本就十分复杂,而现实从来也不是黑白分明,这些因素使得情况更加混乱。道德良心、内疚感、责任和不公正,都位于两种信条间的灰色地带上,而且矛盾的是,向战争“坚决说不”这个激情满满的工程,反而会阻碍人们发展出明确、表意的词汇来阐明对它们的感受和理解——这种发展出的词汇,不但要能表明善行与恶行可能并非总是相互排斥,还得要求人们来对这些行为负责。只有那时,同情他人苦难的范围才能不断变大,扩展成一种对战争与和平的普遍理解。”拥抱战败,从彻底摆脱脱亚入欧幻梦开始。
看完之后能够理解日本国内各派的主张和主张背后的支撑点。也越来越明白人性太人性。
我发现我自我审查意识太严重了,在读到某些话时,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这些都不会被删啊…(我发现居然有不少人给我这条点赞,朋友们,我这种条件反射是自己被审查太多次之后的病态哇,要不得的想法!)
参考书目值两星。Franziska Seraphim那本全方位吊打。很受不了作者所有段落都要引一段理论才开始讲话的方式,其实她的论述有一些还蛮有趣的。不过总体来看很多内容都是转述引用,勉勉强强算一本综述?(本书参考书目比书本身有价值)但我觉得其实对没有战后史基础的读者来说读起来会很吃力。教科书那部分是唯一的独见了,而且个人感觉作者是用看似客观的叙述掩饰暧昧的个人立场。ps:文中把宫崎骏说成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战后一代真的很狡猾又好笑。
在日本为何在战败后歪曲历史这一点上解决了自己的困惑。
作者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和关切贯穿全书,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我来说是科普性读物,其中对历史和记忆的理论问题还是理解得比较准确,是有意思的小书。
轻型纸确认 内容不错,介绍了日本二战后国家和民间对二战如何叙事,以及如何重塑日本的形象,让日本重新融入世界和关于二战的一些日本的教育问题。 可以了解日本的一些想法吧
战后日本在三种彼此交织的战败叙事中徘徊,其中占多数的是暧昧不清的模糊态度,这个脉络的梳理还是比较清晰的,但对于材料的分析就有些力有不逮了。另外部分引用的材料并不能支撑作者随之提出的结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可以对照阿莱达·阿斯曼的《记忆中的历史》来读,日本战败的历史如何型塑战时一代和战后一代“代际”之间不同的创伤记忆决定了面向未来的文化构建,日本对于道歉政治、和解政治与民族主义政治的复杂纠葛与共时存在的较量,意外读完这本书,也获得了日本对于自身引爆的战争与战败历史对于战后文化心理重建的漫长、复杂、不断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