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由湍水之喻到幽暗意识的封面

由湍水之喻到幽暗意识

徐波

出版时间

2019-10-01

ISBN

9787542667823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以“由湍水之喻到幽暗意识:理学视域下的人性善恶论新探”为题,讨论中国哲学内部有关人性论的问题。儒家人性论本是老生常谈,本书的特色在于以孟、告之辨的湍水之喻为引子,将重点聚焦于理学兴起之后宋明儒者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学人性论的过程中,在佛老影响下所凸显出的不同理论范式和解释框架。在具体分判不同思想家人性善恶理论的基础上,本书继而对近年来在思想界引起较大争议的牟宗三“三系论”进行修正。最后,通过张灏对宋明理学发展到刘蕺山那里所彰显“幽暗意识”为楔子,对儒家人性论,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

徐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复旦大学卓学优秀人才。香港科技大学哲学博士,第7届“刘静窗青年教师奖”、第2届“贺麟青年哲学奖”(提名奖)得主。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哲学,并以儒佛交涉及比较哲学的角度切入宋明理学和中国哲学的整体研究。在境内外A&HCI、权威刊物等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近10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个。

目录
摘要
导论
(一)理学视域下的基本思路与研究范围
(二)围绕“概念一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与哲学的“抽离”危险——以《朱熹的历史世界》看理学研究的进路分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明道五峰戢山 根本恶睿识最好
经典作品。
04.19.22 有锐气而精当,尽管附录谈朱子有灌水之嫌,不过灌完也不过二百页 唯有一点疑虑在水之喻,如仍以水之就下为本,则是否当把人生而静以上这个上下的空间结构以水喻因而广之,这般不容说的便成了与静相对的动,如杨子所说以生生为善,这与后面朱熹对静动的区隔有所“滑转”,或许值得进一步细阐,既然已是论文改专著或许不如把其中问题更加细致阐述……
我不能认同徐波老师的核心观点,即明道—蕺山系的特色在于将性善视为超越层面的纯然至善,恶在于超越的善落实于形下层面的结果。因为这样一来,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也完全符合徐老师的判准。我觉得这种分判方法是不能成立的
尝试为徐老师回应评论区的两点质疑:1.孟子“水之就下”的“下”和明道“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的“上”不构成一个“上/下”对子。明道分明说人生而静以上属元初水的层面——不同于“水之就下”就空间说“下”,明道的“上”不是空间上下的“上”,而是形而上下的“上”。另外,按徐老师的讲法,明道已经把“水喻”从以“就下”为喻改造成了以“清浊”为喻,所以明道的“上”显然不是对着孟子的“下”来说的。这里不涉及把形上本体形下化的问题。 2.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还是在“心”上说而非在“性”上说。在牟宗三,心是主观性原则,性是客观性原则。在此意义上,无善无恶可以首先理解为从心体本然面目来讲“无工夫相之工夫”(龙溪发展了这一点)、之后“由用显体”地讲,而非像五峰蕺山从客观面的形上存有往下“直贯顺成”地讲。
第一章对余英时“见道不明”的批评虽然犀利,但说到了点子上,但作者后续内容的展开,又不免落回以往“蔽于天而不知人”的窠臼中。
有文章而无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