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的奋斗6:终曲的封面

我的奋斗6:终曲

[挪]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出版时间

2022-09-01

ISBN

9787542677587

评分

★★★★★
书籍介绍
21世纪重大文学事件之一 克瑙斯高 “文学自杀之作”《我的奋斗》系列大结局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青春、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在日常细节中呈现了动人的敏感。 本书为《我的奋斗》系列的最后一部,如同一块落下的巨石,将读者对前五部的记忆和理解完整激荡而出。从第一部出版时在家人与朋友间引起的不快与争议出发,以妻子琳达的抑郁症治疗与恢复结束,包括四百页对希特勒、纳粹主义和邪恶本质的思索,以及保罗·策兰一首关于大屠杀的诗的细读。全书在个人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间穿插,探讨文学与现实、私人与公共界限,以及个体生活与社会力量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 野心、弱点、犹豫、怀疑,一位“在艺术与生活上皆失败”的作家对自我的终极探讨 “一部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文学巨作” ★21世纪重大文学事件之一,克瑙斯高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系列终曲。“我再也不是作家了!” 我父亲的家人们,以他的兄弟为代表,主张如果不更改小说里的真实姓名就要上庭和我打官司,还要喊停小说的出版。我照做了,我更改了叔叔、他的家人和父亲家族里其他所有人的名字。但是我不能更改父亲的名字。比如说我把他称为“乔治·马丁森”,那么我写的就不再是他了。我可以改掉其他所有人的名字,但他的不行。也因为我写的就是自己,以及自己的身份:如果我父亲是乔治·马丁森,那我又该是谁? 2016年1月,《我的奋斗》第一部中文版出版,经过6年,一年一部的速度,这部被《纽约客》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称为具有“惊人的可读性”的作品,中文版终于全部出版。或许如一位读者说的“像是在挪威徒步旅行,最后你筋疲力尽,但高度上瘾”。六卷本的最后一部《终曲》长达1350页,开篇似乎还是换尿片,换衣服,做早餐,给孩子梳洗,一只手推童车,另一只手把孩子们推进电梯,过程中努力阻止他们喊叫,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其后五个小时用于写作,接孩子回家等现代家庭生活的细微末节。下一页则转向作者叔叔居纳尔威胁如果他不改掉书中的真名实姓以及对父亲死亡场景的错误描写,就要将他告上法庭。最后以妻子琳达的抑郁症与恢复结束。《我的奋斗6:终曲》详述系列写作的初衷与过程,以及关于何为“我”的深刻探讨。 尽管出版风波不断,然而自2009年陆续出版的《我的奋斗》系列六卷本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并陆续获得《世界报》文学奖、欧洲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等国际重要文学奖项。《我的奋斗6:终曲》书末克瑙斯高如释重负地说“我再也不是作家了”,现在的他仍一年写作一到两部作品。2020年初因疫情在伦敦隔离后,推出长篇新作《晨星》系列。 ★一首保罗·策兰的诗,四百页对希特勒与纳粹崛起的探讨。“本书意在成为希特勒自传的异卵双胞胎,它证明那个书名自带的邪恶是可以被战胜的。” 爸爸去世后,英韦和我在他的东西里发现了一根纳粹别针,也就是一根带有德国鹰的针,可以固定在西装翻领上。他从哪儿弄到的?……爸爸去世一年半后,奶奶去世时,我们为了分遗产把房子清理了一遍,我们在客厅的箱子里找到了一本《我的奋斗》。它怎么会在这儿? 我要去冰岛两天,打算在飞机上阅读它,因为当我再回到家时,就开始写这本小说的第一卷,而因为它也叫《我的奋斗》,也因为希特勒的书和那枚纳粹别针都属于这段历史里未解开的谜题……我决定就希特勒的这本书写上几页。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 1968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98年以首部小说《出离世界》(Ute av verden)获得挪威文学评论奖,2004年第二部小说《万物皆有时》(En tid for alt)又获得北欧文学奖。2009年至2011年间,克瑙斯高出版了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Min Kamp),获得挪威最高文学奖项——布拉哥文学奖。在挪威,每十个人就有一人读过《我的奋斗》。知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扎迪·史密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乔纳森·勒瑟姆等也表示读《我的奋斗》仿佛上瘾,让人迫不及待地一本接一本读下去。2015年9月,克瑙斯高获得德国《世界报》文学奖(Welt-Literaturpreis,2014年的得主是村上春树);2017年4月与6月,先后获得欧洲文学奖与耶路撒冷文学奖。 另著有随笔集“四季”系列(《秋》《冬》《春》《夏》)以及关于蒙克、安塞姆•基弗的艺术评论。2020年10月,最新小说《晨星》(Morgenstjernen)出版。 李树波 作者,译者,学者。英国威敏斯特大学媒体传播研究所传播学博士。曾在经济日报、南方都市报、奥斯陆大学、挪威米凯尔森研究所工作。写作聚焦文化、艺术和社会史,为《纽约时报中文版》《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旅行家》等报刊撰稿。现定居挪威奥斯陆。
目录
第八部分 Del 8
姓名和数字
第九部分 Del 9
用户评论
1350页,七天读完,这是我读过的单本最厚的书了,过瘾。最喜欢的还是看似游离于主题之外的461-977页这部分。克瑙斯高在说“我读了这首诗,但什么也没读懂”之后,用70页的篇幅详解了策兰的一首诗,真气人啊,还得怎么算懂。后面用了400多页写希特勒,其实也并没有偏离主题,和解读策兰的诗一样,都是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文学、文字与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有一些地方非常受启发,是很新鲜的视角。
最后几十页克瑙斯高了,已经数到他抽了六十七根烟这里。“但读这本书让我心如刀绞。亲爱的,亲爱的卡尔·奥韦。”人性的纬度,尊严和意义,正是它让中世纪的人建造起他们宏伟的教堂,在这样的丰功伟业前他们显现出自己的真实面貌:渺小、卑微、无足轻重的虫豸,他们是这些煌煌天宫奇景的创造者,也是卑贱的尘土。这人间真相。这些书写里的所有庸庸碌碌的人生。“它这么疼痛以至于眼泪含在了眼中。” 读完了。八十三根烟。最后几十根烟的生活,苦痛铺天盖地,“痛得让人能直接见撒旦。”
没想到我是第一个写短评的人。完全可以想象这六卷本是如何毁掉了作者的人生,因为这种嗑药式的写作必将耗尽作者的感情。作者并不是普鲁斯特,可能也得不了诺贝尔奖,但能写出这样一部排山倒海的个人化作品,他现在就可以去死了。
大一在西带的中图第一次拿起的书,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感觉就是会被这种书吸引。
掠过浮影下的逃避之逃避,倒错主体成了更加开裂的伤口,其根本来源于他不再通过一种回忆去对现在敏感,而是当下,他在有意无意的构建自己的一篇小说,掺杂的似乎是出版后对书中疑问的解答。希特勒所写的《我的奋斗》在事实的基础上透射的不仅仅是本书上自我真实性的佐证,而保罗策兰将名字,这个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印象意义,印证这些文字也如轮般轰轰烈烈却寂然无声的碎片中滚去。这一切是一个放大的过程,从我个体的独立性到一体,最终回归永恒的“你,我,他们,我们”。 只是想到会感叹,普鲁斯特、卡夫卡、莎士比亚、乔伊斯、海德格尔这些名字像是吐出来般畅快,而“我们”已经讨论了许多,哲学,理想,人生,这些理应能产生与生活隔开一段的距离,仍然抵挡不住作为个体本身的脆弱。
最终章,我也要真正长大成人了。
最后一部,还是很坦诚,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三百多页描述希特勒的奋斗,反正我跳过去了
人们说,人们见,人们死亡。人不说其所见,不见其所说。无耻的人抗拒、躲避、越过去。这是新的生命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