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科学之死的封面

科学之死

马建波

出版时间

2018-08-01

ISBN

9787542867544

评分

★★★★★
书籍介绍

从为科学知识系对自然客观真实的反映进行辩护,到把科学知识贬低为人们主观建构的关于“自然”的神话,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科学观之间,其实只有一步之遥。本书所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发生在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中的,看上去荒谬无比但却充满逻辑性和合理性的奇妙故事。本书既不力求全面介绍20世纪形形色色的科学哲学思想,也不着眼于对其中某个观点深入细致的考察,而是试图清晰地勾勒出上述看上去完全对立的两种科学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线索,以期为人们把握西方思想史的脉络提供一个有趣而富于启发性的视角。

马建波,1992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物理系,1996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主要兴趣为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技术与社会,在各类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目录
致谢
序 思想史研究的一个尝试
致谢
第一章 好人挖坑:休谟问题的来龙去脉
第二章 惹不起未必躲得起:逻辑经验主义的兴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难得读到抽丝剥茧介绍科哲的同时,还能始终穿插着作者本人种种思考的国内科哲史著作。当我们思考何为科学,本质上亦是在思考何为真实、何为知识——作者以“单元问题”取代了洛夫乔伊的“单元观念”,具体至行文,则表现为每个时期对“真实”的不同理解,以及求索它们的方式。近代自然科学的胜利将神从宇宙之中放逐出去,完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第一次袪魅;逻辑经验主义则将形而上学从自然科学知识之中剥离,完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第二次袪魅——自此,终极真实和意义愈发成为需要证明的问题,库恩与历史学界的怀特一样,一同写就了“求真的知识”向“叙事的知识”的转变。若能把握住这一时期不同哲学家的探索、对于逻辑经验主义相去甚远的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便也能把握住贯穿20世纪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巨变,以及某些看似类同的学者差异的核心。
06.14.23 科学哲学的问题仍然像某种神学问题一样激不起我的波澜,或许大部分哲学问题对我来说都是这样的,但既然留在哲学系,看到一些仍然为哲学而燃烧的灵魂对我来说才更像见证神迹一般的皈依 这部书大概就是这样的,作者坦然接受了所谓哲学的一切,然后高兴地读书、上课、讨论,并贡献智识与同情于重构,书中对ssk等方向的拒斥自然来自这样一种希望 我不愿意把这种不同放在什么略带激越的范式、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之中,只希望大家过得开心就好 智识只是游戏罢了,不要太在意,不要忘记今天的阳光
科学之死,是科学化为无形,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语境,在每个人的基因中沉淀了下来;就像大家日常吃饭喝茶不可或缺,但又不足以登大雅之堂。这才是科学哲学的终极目的。
看得出作者的努力,不过主线并没有序章显示得这么明确,不过对于这么复杂的领域也不宜这么苛求,能入门已足够。
序不错,蛮惊艳,后面持续崩坏,有点让人失望 (第5章崩到不能看);上架建议是科普,我以为是学术小品,但不管啥定位都不合格,作为科普读物,很多论述缺乏归纳,因此混乱且不知为何遗漏关键信息(比如休谟/历史主义和拉图尔就不说了);作者有时会插入自己主观的感情和评论,非常不恰当 (另外,没有任何引文参考和注释!);作者完全没有处理(或者说没有处理好)两个最重要的关系:1. 科哲与科学的关系 2. 科哲与反科学的关系 (如果理清第1个,第2个不说明都行,但是显然没有,所以最后我读出了一种“科哲已死”的感觉...);btw, 如果科学家认为科哲对于科学无甚作用,那么科哲破坏了科学就无从谈起...; +btw, 科哲 is to humanity, not to natural science...
几年前读的,作为科哲科普书非常优秀
很烂,洋洋洒洒,仿佛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核心主轴
大一时候读的,科哲启蒙
梳理清晰,文风极佳
这么好的书,怎么就绝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