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史学理论手册的封面

史学理论手册

[加] 南希·帕特纳(Nancy Partner)

出版时间

2017-06-30

ISBN

9787543227514

评分

★★★★★
书籍介绍

“这部讨论史学理论(而非历史理论)提纲挈领的新文章汇编,是一本科学的手册(一种可敬的但近来已经因商业化而被大大降格了的学术体裁)应该有的样子……这部书是给人印象深刻,其脚注中肯、全面、信息量大,参考文献涵盖广泛。整本书被打上了其两位主编帕特纳教授和富特教授的学术风格烙印 。任何了解她们学术成就的人,都只会认为她们的研究水准处于最高层次。这些文章以某种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从历史研究领域拓展至包括了在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所有其他学科——它们把‘过去’而非仅仅‘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我对那种方式印象最为深刻。对于任何一位对过去之研究有着某种职业的乃至‘业余的’兴趣的人,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加利福尼亚大学意识史荣休教授

“编者们汇集了大批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其他从各个角度来审查并提出历史知识理论的理论家们。这部集体作品涵盖面广、学术性强,并且处处呈现新洞见。”

——大卫•卡尔(David Carr),美国埃默里大学荣休教授

“在本书中,理论在历史学中应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各种意味深长的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被分析并被质问。在汲取一流学者们的见解基础上,这部不可或缺的著作拓宽了我们关于过去的研究的范围,并且深化了我们关于历史知识的诠释和理解。”

——乔伊•达姆斯(Joy Damousi),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

“南希•帕特纳和萨拉•富特广泛征集了一大批最新的史学理论文章。特别之处在于半数以上文章系由当前活跃的脚踏实地的历史学家们撰写。这本书对于历史编纂学专业的学生和经验丰富的践行者们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约翰•托什(John Tosh),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对历史书写当前状况的一次重要概览和批判分析。从历史学在19世纪的现代主义基础出发,这本手册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如何以其多种多样的历史类型造成了我们今日后-后现代主义的困境。”

——克里斯•洛伦茨(Chris Lorenz),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德国历史文化和史学理论教授

南希·帕特纳: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历史学教授。她的研究兴趣是中世纪历史书写、精神分析在历史学中的应用,以及以叙事理论和认识论为重心的史学理论,编有《研究中世纪妇女:性、性别、女性主义》(1993)和《书写中世纪史》(2005)。现在她正致力于演技叙事构造与欧洲认同这一主题。

萨拉·富特:英国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教会史荣休教授。她精研盎格鲁-撒克逊修道院、妇女与宗教、英国人发明,以及历史编纂学和史学理论。著有《戴面纱的妇女: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修女的消失》(2002)和《艾赛斯坦:第一位英国君主》(2011)。

目录
第一部 根基:关于“过去”知识的理论框架 南希•帕特纳
现代性与历史学:职业化的学科
第一章 “科学”转向:发布非理论化真理的历史学家们 迈克尔•本特利
第二章 经验主义对历史学的多重意涵 卢茨•拉斐尔
第三章 为历史想象辩护:捍卫人的因素与叙事 杨•范•德•杜森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第一部分前半部分着重看了经验主义和思想史的两篇综述文章,后半部分的语言学转向都大概看了(怀特的两篇 福柯 德里达 以及文本叙事理论和历史与虚构的两篇)。第二部分看了记忆研究那一篇。第三部分看了安克斯密特和帕特南的两篇,前者以历史经验超越语言学转向(最精彩的一篇,骚话不断),后者将后现代的语言学转向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叙事理论。 大多是综述文章,启发还是很多的。翻译很尽力,有的原文行文就挺繁复的。
选读若干文章。对了解十九世纪职业化转向以降的史学理论各派观点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对怀特理论体系的分析十分细致,对后现代史学知识的介绍也比较易读。只是不知后现代史学和后-后现代史学是以何标准做的划分,按译者的意思似乎是表现、经验等概念的重新使用,但这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是否已有体现?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克斯密特论历史经验的文章,以历史经验超越语言学转向,重塑过去和现在的阶段划分(新的过去,新的自我,在时间观念上的突破)。并且也超越了后现代史学内在的宏大叙事,为主体/自我找回能动性,推动了后现代史学的前进。但历史经验带来的与过去的本真相遇,在现在如何再现,似乎是个未论及(亦或无需论及?)的问题。另外,诚如译者所言,帕特纳在末篇文章中将后现代史学的千头万绪重新回溯至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原典,引人深思!
史学理论最新研究探讨,内容非常哲学,晦涩艰深,看完只能投降了。
书是好书,但是译者的英语水平一般,中文写作能力更是糟糕。
虽然听说责编校对花了很大力气,貌似文字上也都一个字一个字对着字典校对过,但多义词的理解还是和语境不搭,中文本身也很难懂。有条件的还是看英文吧……
有点以偏概全
选读前六章,前两章关于方法论之争与认知文化,其理解不仅限于历史学,是很好的引入。最喜欢杜森写的“为历史想象辩护”,年鉴学派那篇太泛泛而谈,不过波尔坦斯基怎么也加入过《年鉴》的编委,有一点吃惊。
我菜我承认,确实读不懂,还特别想骂作者不说人话……这是我对本书最大的感想,,而且又臭又长。。。由此更佩服我导的学术造诣了。
重点看了后现代主义,越看越佩服那些理论修养好的学者。
历史的本质是一种叙事即想象制品,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历史必定会和叙事产生关联,历史要被理解和记忆只能通过叙事的摹仿来营造一种“存在”的效果。4×4的情节化模式赋予了事件意义,不同的人对事件的情节化叙述所产生的意义都是不同的,而为当权者所认可的叙事结构才能将事件转化为事实。对因果性的自由选择也由历史能动者&历史学家来规定,其本身又受到福柯所言的知识型或者更深层次的权力的制约。 怀特指出不应过分纠结虚构-真实之类的史学本体论问题,历史叙事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伦理活动,历史学家应揭露由文本叙事传递的一种压迫性的意识形态,而解放被压迫者和反抗既定秩序。电影、纪录片、新闻节目和网络论坛的诞生使得怀特在其晚年倾向于将实践责任转交给历史叙事的读者和消费者们,但其效用依旧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