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的封面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

出版时间

2019-05-31

ISBN

9787543230217

评分

★★★★★

标签

教育

书籍介绍

❤没有人天生是父母,当孩子降临,婴儿床、学区房、升级考、兴趣班……却无师自通

❤童年宽松的父母,为什么纷纷开始“推娃”?是爱,是对未来的恐惧,还是不甘落后之心?

❤孩子,变得越来越“昂贵”;教育,投入多少才算够?

❤耶鲁经济学者重新理解育儿这场国家战争背后的逻辑

.

诺奖得 主赫克曼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作者阿西莫格鲁

《纽约时报》德鲁克曼 | 香港中文大学宋铮 | 复旦大学王永钦

联袂推荐

.

当富裕家庭的孩子被父母推着一步步向前时,贫穷家庭孩子的机会却在减少?

“别傻了,是经济决定了美国人如何抚养孩子!”

——帕特里克·A.科尔曼,“好爸爸”网站

.

————————————

.

在不平等的时代抚育子女

.

从美国到中国,无论富裕抑或贫穷,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有所成就。然而,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却千差万别。美国和中国的父母越来越权威、专断,“育儿战争”日益激烈;而北欧的父母相比之下更为宽容。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从美国、英国、北欧到中国和日本,本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研究了经济激励和约束如何影响了不同国家的育儿习俗,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教养方式。

.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实现机会平等和教育公平,帮助孩子立足未来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

目录
△引言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常常闲逛到太阳落山,自己决定找哪个朋友玩,没有人会检查我们的家庭作业。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却为孩子报音乐课和体育课,督促他们做家庭作业……是什么导致了如此迥异的情况?
.
.
△△第一篇 在不平等的时代抚育子女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里面解析内卷的内容 很是生动: 一只熊来到两个人驻扎的营地,其中一人立刻穿戴整齐准备逃跑,另一个人说,你怎么可能跑过熊?那人说,我不需要跑过熊,我只需要跑赢你。
近期读的一本有意思的书,鸡蛙是个国际性问题啊! 本书不是育儿指南,只是对当下世界教育风气的一种经济学解释。 欧美的直升机父母越来越多,而他们自己的成长时代却都是“放养”的,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地位越来越不平等以及教育回报高(文凭社会)所引起的,北欧国家能够放任自由的养育孩子,还是得益于他们公平的社会制度,再怎么落后也不会沦落到生活艰辛。 总而言之,中产阶级注定是最焦虑的,上层的精英阶层孩子再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底层遭遇了贫穷的陷阱,很难改变命运而放弃抵抗,全世界的中产阶级担心阶级滑落,注定焦虑到不行。 文化价值观也是有阶级性的,英国的贵族们(大地主)以闲雅从容社交为重,不善经营,工业革命后财富地位被新兴的信仰“勤劳律己”的中产阶级所取代。
全球化下中国人在教育方面不占优势,再加上人口大国和潜规则,竞争比发达国家大多了。和北欧国家还是和美国都差距大,国家应该更多的教育投入,减缓教育水平差距的负面影响。
时代不同了,中产也是穷人
采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围绕激励和约束来探讨父母对教养方式的抉择。一方面,不同时代、国家、阶层父母的教养方式差异可以用经济激励来解释,当今教养方式的密集化是社会不平等加剧,流动性减缓,教育回报率变高的结果,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教育系统的制度安排,宗教,公共政策等,另一方面,作者又从决策面临的约束角度关注了社会不平等,表达了对育儿陷阱的担忧,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社会福利公共政策。这本书应该和《我们的孩子》连在一起读。时代背景(职业要求)、政治制度和教育系统的性质对教养方式的影响,以及作者的操作化方法对我很有启发。
爱,金钱和孩子。横向比较各个国家之间的教育方式效果和教育目的。以经济学的视角讨论教育的问题,其实是社会的问题。值得一读,但读完之后有可能又陷入到鸡娃的怪圈中。
非育儿向,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世界各地、各个时期教育理念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关联。方法科学论证严谨,案例丰富数据翔实,讨论维度涵盖与教育相关的几乎一切方面:心理、文化、经济、社会阶层、性别、公共政策、历史趋势及未来展望。为关注教育话题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视角以及大量可靠案例分析。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世界各国的育儿,或许能稍微缓解佛系父母偶然产生的焦虑
这本书用大量数据论证了社会上已形成基本共识的论断。可读性不强。
值得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