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分流重探的封面

大分流重探

[瑞士]罗曼·施图德(Roman Studer)

出版时间

2020-07-31

ISBN

9787543231368

评分

★★★★★

标签

经济

书籍介绍

▌以坚实的定量数据,颠覆加州学派的大分流叙事

▌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还原300年欧亚经济演进史

.

果如加州学派所说,19世纪之前,亚洲与欧洲发展不分伯仲吗?

欧洲兴起的“大爆炸”假说,能够得到定量证据支持吗?

市场力量何时取代地理环境,成为塑造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

民族国家及其疆界,对贸易和经济发展有多重要?

.

基于丰富的微观历史数据,讲述大分流的宏大故事,本书是经济史“用数据说话”的典范。与学术界的流行看法不同,本书认为,欧洲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并非源于工业革命,更不能用煤炭和殖民来解释。运用17—20世纪的最新历史数据,作者令人信服地证明:大分流应该追溯到17世纪之前甚至更早。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结构变迁,确立了欧洲的世界霸权,但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已经具备明显的优越特征:更强大的交通系统,更大的贸易流,规模更大、运转更好的一体化市场,更高的生产率,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本书主要对比的是欧洲与印度,但结论和研究方法具有普适性,也适用于其他地区。

.

——————————————

.

▌ Jan de Vries,美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彭慕兰《大分流》的核心论断是:欧亚大陆的主要经济体,在1800年之前,经济表现大体接近。如果该论断成立,那么小麦、稻米等基本商品市场的价格行为,也应该显示出类似的市场整合水平。施图德于是利用欧洲和印度的市场价格,来检验这一命题。运用经济学家的统计技术,施图德得出了清晰有力的结论: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以任何指标度量,印度粮食市场都显示出很低的整合水平。因而,欧洲与印度之间大分流的时间,“至少要追溯到17世纪或更早”。将宏大的历史论断转化为可检验的命题,然后收集所需证据,运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合理检验——《大分流重探》是做到这一切的典范。施图德这本书是重大的贡献,应该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

.

▌ Cormac Ó Gráda, 美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东西方经济体之间的大分流发生于何时?这是现代经济史中的大问题。罗曼·施图德建立了一个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理论框架,结合最新数据和前沿分析,巧妙而让人信服地证明:在工业革命之前很久,西方世界商品市场的整合,就已经孵育出了高于东方的经济增长率和生活水平。

.

▌ Barry Eichengree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施图德提醒我们,加州学派考察的中国并不能代表亚洲。他的分析发现,在18世纪和19世纪,印度各地的粮价差异要大于欧洲。而地理特征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因为水运成本只是陆运成本的十分之一,而欧洲有便利货运的可通航河流和天然港口。铁路的修建的确促进了印度各地的市场整合,但那要等到19世纪中叶才会发生。施图德对数据的处理十分细致,也运用了合适的计量方法,他的结论完全令人信服。而他对欧洲和印度的两个内陆山地地区(瑞士和普纳)的对比分析,再次显示出了欧洲的优势,表明地理因素虽然重要,但也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

.

▌ Tirthankar Roy,伦敦经济学院——

《大分流重探》聚焦于市场整合与贸易成本,将国际经济不平等的起源之争,导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罗曼·施图德论述老练,统计分析严密,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这是无可争议的大作。

.

▌ Gregory Clark,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亚当·斯密的核心论点是,经济增长产生于有效率的市场。这本新锐著作复兴了斯密的传统,指出有效市场创造了增长,但有效市场仅局限于前工业时代的欧洲。这本书是重要的贡献,帮助我们理解工业革命为什么出现在西方。

.

▌ Anand V. Swamy,威廉姆斯学院——

《大分流重探》的论述始于亚当·斯密的一个直观洞察:市场整合促进了经济增长。基于这个洞察,施图德比较了1600—1900年之间欧洲和印度的市场整合。施图德有力地指出:体积大、价值低的商品价格,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趋同,能够反映市场的整合水平。施图德研究的是粮食市场,他运用一系列统计技术,考查了市场之间的价格联动,以及当冲击发生时,不同市场间的价格比率回归至长期水平的速度。全书证据确凿地表明:早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很久,印度的市场整合水平就落后于欧洲。

.

▌ Pim de Zwart,瓦格宁根大学——

现代经济增长为什么发端于西方?施图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对解答这个历史之谜的一个重大贡献。基于坚实的经验证据和严谨的统计技术,施图德有力地证明:更有效率、更加整合的商品市场,是欧洲领先的原因。本作毫无疑问将会对大分流之争产生持续影响。任何对这一争论感兴趣的人,《大分流重探》都值得一读。这本书文笔优美,条理清楚,是进入市场整合文献,以及从大分流角度探讨欧洲和印度经济史的文献的窗口。

.

▌ Bishnupriya Gupta,华威大学——

施图德的研究对象,是亚洲两大经济体中的印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欧洲和印度之间的大分流,能够从市场整合中找到起源吗?基于这两个地区粮价的全新数据集,以两个市场间的距离作为解释因子,施图德对不同市场之间价格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这样的经验分析表明:早在17世纪,欧洲就有了更大面积整合的区域性市场;而印度各地的市场一直是相互割裂的,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也仅仅局限在短距离的市场之间,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晚期铁路时代的到来。这本书是对大分流和市场整合文献的重要贡献,也是第一本将印度纳入大分流之争的学术研究。

.

▌ Joshua Sooter,纽约大学——

加州学派认为欧亚之间的大分流发生得相对较晚,且是由生态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造成的。但最近一些学者,利用印度次大陆的数据,挑战了这种观点。施图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其中的代表作。施图德对欧洲与印度的粮食价格,包括印欧内部各地粮价的相对趋同,进行了定量分析,据此比较了欧洲和印度的市场整合水平。施图德的分析证明,瑞士与欧洲粮食市场的整合度,分别要高于西高止山脉地区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整合度,因而瑞士享有越来越大的经济繁荣,而西高止山脉地区“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小且相互隔绝,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瑞士] 罗曼·施图德 Roman Studer

.

曾先后供职于学术机构和私营企业,现为瑞银集团瑞士政府事务部主管。曾任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伦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论文获2009年度美国经济史学会“格申克龙奖”,这是授予国际经济史年度最佳论文的奖项。曾任苏黎世大学瑞银社会经济学研究中心首席运营官。

.

目录
推荐序 / 赖建诚
译者序
致谢
.
1. 导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验证了斯密的经济学观点,强化市场信念。
有意料外的启发……本书作者一直在定量分析,1800s前后,西欧、欧洲其他部分、印度等地的市场整合情况(具体来说,主要是看粮食价格在周边区域的波动,并用政局稳定性、交通便利性作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政局越稳定、交通越便利,那么商人出于套利本能就会活动越频繁,从而使得整合之后的区域内,粮价差异越小。这种整合力,使得资本可以更高效地攫取更大区域的资源,以进行生产力推进(技术革新、工业革命)。作者认为,早在欧洲开始大规模殖民前,西欧的市场就已经开始跨区域整合了,而这才是东西方(东亚vs.西欧)在工业革命前后出现「大分流」的根本原因。不论这一观点对错,对我的启发在于:我之前一直觉得,东亚大一统,欧洲分裂,但这似乎只是土地&政治视角,如果从商业&资本视角看,说不定欧洲早就大一统了呢?
作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可拓展的领域还有很多很多…
牛津博士。短小精悍,全書僅10萬字左右,但邏輯謹嚴,史料充分,遠勝於今日那些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將論文變成教科書的博士論文! 堅定的anti-revisionism者,計量史學,用數學的精確與實證,徹底將印度踢出大分流的探討! 但是另一方面,不得不說,在大分流的探討中,除了印度民族主義學者,印度似乎從來就不是探討的主會場,而至多不過是分會場,而且是分會場之一(此外,還有日本、東南亞等),西方中心主義者宣稱本書能終結大分流的探討,不啻是在癡人說夢。尤其就本書探討的主題和主要觀點與基本邏輯而言,似乎恰恰證明天朝本應能夠像歐洲一樣發生工業革命,並邁入現代化——某種意義上,反倒成為了彭慕蘭觀點之腳註(參考薛華和沃爾夫岡 凱勒的研究——作者也承認,本書無法駁倒二者的觀點
本书以“市场整合”为核心线索,将18和19世纪的欧洲和印度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市场整合对欧洲工业化的作用以及市场整合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者运用欧洲和印度的粮食价格数据来估算这两个市场的价格趋同程度和波动情况,从而判断欧洲和印度作为一个整体的市场整合水平。18世纪初,欧洲市场的整合水平就超过了19世纪初的印度市场。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市场都在持续扩张。而印度是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加快了市场整合的步伐,尽管如此也未能缩小与欧洲市场的差距。所以,印度与欧洲之间的大分流,或许在17世纪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作者还比较了二者的人均GDP与生活水平等数据,指出市场整合度更高的欧洲,也更早地实现了经济起飞。因此,不同的区域市场,整合程度迥然有别,市场整合程度更高的地方,经济发展更为顺利
数据整理和分析很扎实,但我不明白的是,它怎么就叫《大分流重探》了,且不论大分流的论据如何苍白,这本书的内容。。。。。不应该是国际比较版的彭凯翔的《清代以来的粮价》?
对European先进性的一切解释都忽略了欧洲先进性背后的殖民主义真正负担,历史社会学/经济学必然需要一场后殖时代。
作为外行,一些结论还是受用的,殖民者对经济的作用也客观看待
优秀的博士论文,但只能算是合格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