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论邪恶的封面

论邪恶

[英] 特里·伊格尔顿

出版时间

2014-06-30

ISBN

9787543887336

评分

★★★★★
书籍介绍

面对形形色色的恐怖活动,你会怎么看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按照他们以往绝对的判断和形而上学的标准,会毫不犹豫将其贴上“邪恶”标签。特里•伊格尔顿作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认为这种观念是根本和现代这个时代不相适应的。

在本书中,伊格尔顿通过文学、神学、心理学的资源,以他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批评风格,从对当代世界文明冲突的现实入手,深入到对西方文化传统内部,对当今各种邪恶、恐怖行为进行了理性的忧思:邪恶,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中世纪的东西,相反的,它是一个在我们的当代世界完全可以看的到、摸着找的真实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邪恶真的就是一种空无么?为什么它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总是如此具有吸引力?为什么善良看起来非常无聊?人类真的会在无意义的毁灭当中感受到欢乐么?并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惨案,如纳粹大屠杀等,深度揭露人类被故意遮蔽的“阴影”,对人类之所以做出邪恶之举作了深刻的诠解。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与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英国当代思想家。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任教,著有多部重要文化及思潮理论观察的书籍,是当代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一九八三年他的著作《文学理论介绍》(LiteraryTheory: AnIntroduction)对新潮流的介绍通俗易懂甚至引人入胜,被重印了将近二十次,成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系学生的必读教材。伊格尔顿定期为《卫报》和《伦敦书评》以及其他许多主流媒体撰写文章。查尔斯王子曾高度评价其在学术界的地位,称其为“可怕的伊格尔顿”。

“意识形态”这一理论史上人言人殊的难题,是伊格尔顿思想的理论基石,是其文化批评的核心范畴,是其思考...

(展开全部)

目录
译者序
导论
第一章:文学经典中的邪恶;
第二章,邪恶的根源;
第三章,约伯的安慰者:邪恶,文明的错位。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算得上是《理论之后》最后一章的扩充版
他唯一本让我觉得读着很无聊的书
第一章头开得很不错,结尾关于恐怖主义的部分实属陈词滥调,伊格尔顿拿手的还是文学批评而非政治评论。许多观点是站在西马的角度对基督教教义重新阐释而成的。伊格尔顿虽不是基督徒,他对教义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以前都是以同情、友好的態度對待虛無、厭世等消極的存在,現在認識到了潛藏於內的邪惡傾向,惡就是對有限性存在的否定、是無意義、是無目的、是無本質,因此一味地追求無限而不顧有限,追求形式而不顧內容,都可能會導致惡的產生。
作为英国当前硕果仅存的老一辈左翼思想家(霍布斯鲍姆、托尼·朱特、斯图亚特·霍尔等人均已去世),伊格尔顿在这本书里试图分析和探讨造成恐怖行为的邪恶之根源。全书分三部分,分别从文学、哲学和神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一问题。虽然是严肃的学术性著作,但作者延续着自己嬉笑怒骂、汪洋恣肆的文风,读起来毫无枯燥。在书中,作者把邪恶区分为根本的邪恶和平庸的邪恶,前者跟齐泽克的“系统暴力”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则直接出自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因此要读懂这本书,齐泽克的《暴力》和阿伦特的《反抗平庸之恶》《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是最佳辅助读物。
不错的呀,通俗易懂也抓住了邪恶的形而上本质:没有理由的消灭存在。
看了导论和第一章,嗯,伊格尔顿论述得真随心所欲。
“最高的自由就是去消灭自由。如果你能贡献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那么你确实就是全能的。”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自由是缺陷者在牢笼中的大口呼吸。
4.5.文学批评部分,对于“邪恶”的定义以及对于“邪恶”的思考非常精彩,基督教神学思想的阐释读起来也令人深思,欲望的终点正是消灭自身,邪恶对有限性嗤之以鼻却无法摆脱自身“存在”的必然悲剧,“死亡驱力”正是从自我毁灭的趋向中获得对自我存在的不断确认,背后也只是荒唐的对于死亡终点绝对有限性的恐惧。自由与邪恶相关联,无限性的上帝也与邪恶相关联,唯有在接近邪恶的过程中,才真正的意识到上帝的存在,才可能真正的背叛上帝。以及对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的分析,读起来都十分有启发。最后的政治学分析还是太浅薄且陈词滥调了,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很有启发。
哈代认为,如果我们做出了许多基于自由,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他人的决定,我们就会把自己逼入一个角落,在那里,如果我们不对自己周围的人进行可怕的伤害,我们就几乎无法动弹一步。相互残杀才能带来进步。人的邪恶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