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的封面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日] 小津安二郎

出版时间

2013-05-31

ISBN

9787544265492

评分

★★★★★
书籍介绍

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

唯一授权中文简体版

著名学者止庵作序导读

有人跟我说,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我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小津安二郎

---------------------------------------------------------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拍电影四十年,小津只走自己的路,一直想完美地表现人性的温暖。人生中的执著,天性中的悲悯,都在这数十年间煮成一锅好豆腐。

小津安二郎坚持“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信条,脚踏实地只开独家的“豆腐店”:“面对摄影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说那东西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算是人的温暖吧。我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温暖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上。”

小津安二郎,日本电影导演。1903生于东京,1923年进入松竹蒲田制片厂,1927年正式成为导演。1962年2月,小津安二郎的母亲不幸病逝(他的父亲在他三十岁时过世),这是对小津安二郎晚年人生的最大打击,从此一病不起。次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病逝,是日正好是他的六十 岁寿辰。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墓碑上只留下了一个字:無。

2002年,小津安二郎入选英国《视与听》杂志“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导演”。在《视与听》2012年评选的“史上最伟大的十部电影” 中,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东京物语》名列第三。2000年,小津安二郎入选日本《电影旬报》“二十世纪十大日本导演”,名列第二名;在《电影旬报》2009年评选的“日本十佳电影”中,《东京物语》位居第一。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说:“如果我来定义为什么发明电影,我会回答:‘是为了产生一部小津电影那样的作品’。”

目录
导 读 小津讲如何拍电影(止庵)
第一章 我是电影小导演
第二章 电影没有“文法”
第三章 酒与战败
第四章 战地来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比起对电影的评论(在我看来十分枯燥),全书最好看的却是小津参与侵华战争时的书信:“避开鲜红的彼岸花,拉野屎。”“今天小津军曹(六月一日升任)也无任何显赫战功,只是垂着鼻涕度日。”“凡事穷则通,泡完澡后身心大爽,感觉与箱根的温泉无疑。也换上新的兜裆布。如果炮弹要击中我,此正其时。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此刻心情天真如无冕王。”
文字干净朴实,很多观点虽已从其他渠道知晓,出自小津口中,犹觉亲切,权且作为SIFF之热身;关于参军、在华作战一段,虽极力克制客观,读来仍五味杂陈,或许正因这段“希望此刻子弹能击中我”的经历,让他从此决心一意描述泥中莲,一意在银幕画框上留有平静余味,因为人世到底是苦的。
“导演要的不是演员释放感情,而是如何压抑感情。”
信息量很少,看到记录当军人那章,无论怎样都觉得无法原谅,特别是写砍人那段,完全没有反省.
漫长时间里的零碎细语最适合拿来深入了解人 整本书的内容都没什么意思 重复部分很多(在这种编排中倒是名正言顺)却意外可还原出一个很长时间段里可说是相对真实的小津 如果真要计较内容 也就开头不久时的“反教条论”(以及那个有趣的对话时机位例子)中间的战地日记和信笺(小津竟然呆过书馆所在的伤病医院 还从璇宫饭店一路走到江汉关) 以及末尾处的一篇长文了 日常的小津并不神秘 日军时的思想界限 也只是典型的日本人而已 和手冢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毕竟比手冢年长 世代交汇不同)结尾处小津谈自己每部作品的地方有趣 可与小津安二郎周游互相补完 止庵导读可直接跳过
补 2016.12
战地来信一章有些多余,关于电影也没有说出什么独特的观点,什么电影没有文法,电影需要余味。但凡学过一点电影都知道这个吧??而且说电影没有文法就拿轴线原则说事未免有些太简单了吧?
《麦秋》最像《晚春》。我想在里面表现什么东西呢?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我想减少戏剧性,想在内容表现中不落痕迹地累积余韵,成为一种物哀之 情,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感到余味无穷。
「还是会吃,还是会吃吧。虽然觉得浪费,但又觉得可口……」 有关于电影创作方面的内容还是少了些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