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文学课的封面

文学课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出版时间

2022-01-31

ISBN

978754426915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拉美文学巨匠胡里奥·科塔萨尔 打破常规的大师文学课 简体中文首度引进

★加西亚·马尔克斯、聂鲁达、萨拉马戈、略萨、莫言 5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齐声推崇的作家

★适合所有爱故事的人,写作者必读之书!

★这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参与伟大的文学游戏。

★一本书了解天马行空的科塔萨尔和拉美文学,清晰明了,有料有趣。

忠实刻录 8堂大师文学课 + 2场公开讲座,干货满满

细致解读+名篇实例分析+疑难解答+创作指导,写给所有阅读者和创作者,在《文学课》找到创作与故事的答案!

-----------------------------------------------------------------------

一九八〇年,科塔萨尔受邀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一门为期两个月的文学课。

本书由当时作家八场讲座的录音转写而成。天性顽皮的他和学生“合伙”做起了游戏,要将文学讲得趣味十足、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十三个小时的座谈内容揭示了科塔萨尔的写作秘密:对幻想故事的解读,文学中的音乐性、幽默感、游戏性,幻想与现实主义,对自己作品和创作之路的分析……科塔萨尔再一次施展魔力,将文学课也变成一场郑重其事的游戏。

《文学课》是一个邀请,伟大的作家科塔萨尔郑重地邀请您参与其中。

胡里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

阿根廷著名作家,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代表人物。1914年生于比利时,在阿根廷长大,1951年移居法国巴黎。著有长篇小说《跳房子》,短篇小说集《动物寓言集》《游戏的终结》《万火归一》《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等。1984年在巴黎病逝。

科塔萨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实验精神的伟大作家。《西语美洲文学史》的作者奥维耶多说:“每当想到科塔萨尔的名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是:迷人。”

目录
第一课 作家之路
第二课 幻想短篇小说I:时间
第三课 幻想短篇小说II:宿命
第四课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第五课 文学中的音乐性与幽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自己作品的解读颇富典型科塔萨尔之风,将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美学阶段、形而上阶段、历史阶段,对身份和责任逐渐明晰体认,“成为一名拉美作家首先要成为一名书写拉美的作者”,从未忘记身为作家的良知与承诺;难能可贵的是,他虽时刻关注政治气候,却也明白“在小说主体中引入政治元素是很愚蠢的”,在书写中去呐喊、去倾听、去抗争。 外界在给他贴以“幻想作家”标签之时,他声明所谓幻想与现实之间并非对立,而是以幻想为载体表达现实,是殊途同归地“通过想象、直觉和建立精神与情感联系的能力来抵达真相”,虚构和想象是所有现实的幕布和背景、途径或武器,创作理应如爵士乐般突破界限束缚般自由流淌。 一个美妙的观点:长篇是开放游戏,而具有封闭结构的短篇是球体。
科塔萨尔迷狂喜。第二课正式内容之前,听到他和学生们约时间就一直在想:“啊,如果我和他在一个时代,会有机会去提问吗?会有勇气去提问吗?”
作为上课讲稿话语密度自然而然的低了下来,毕竟这帮学生是可以问出“请问你的祖先会是英国人吗?”和“您使用西班牙语写作还是法语写作?”的人,好一点的最多也不过停留在最表层的文本分析上,也就只能止于此。进入了自己所言历史阶段的科塔萨尔无疑是激进的,无论是《曼努埃尔之书》的写作历程还是更多介入现实的行为都证明了这点,也是在这一锚点上我才切实理解了为何当年会把拉美文学当做自己的血地,后来回旋往复回归到手里的究竟是什么(我明白的太晚)。两篇附录要流畅太多,如同檄文,读得发麻。拉美的年轻人们在做什么,他们在如何以相当的效力介入母语?为何这里只留死寂… *关于《跳房子》的部分对我来讲极为有用…克罗诺皮奥的故事在音乐性的讨论里也很有趣,在读前四课时觉得实在过于泛泛,后几课印象回升,对于作家谈自己来说已经极好。
在“充满活力的直觉性联系”中扩大“同谋读者”,科塔萨尔以自己创作中美学、形而上学、历史的三阶段划分,以有别于“活体解剖”的感性,简述并例举了涉及时间、宿命、音乐性、幽默、游戏性、情色等元素的小说作品,以讲、读、复述故事为主,坦率、随性、散漫,多为常识,但有体温与真诚。多数时候,科塔萨尔通过自我解码和再语境化,为读者建立了自己小说的具体情境,这是理解的必需,但也是一种去魅,去神秘化,是自我的主动降维。科塔萨尔竭力在文学与现实、政治、民族,作家的美学、语言责任与人性、道德、良知等之间保持平衡,但他更深深纠缠于那些暴力阴影下的现实与幽灵,正如某处引用卡萨雷斯“巴洛克文学”时说的,这时,他需要抑制自己文本中的想象力。显然,对热爱他的人来说,这并非福音。必须承认,科塔萨尔此次做的,远远逊色于卡尔维诺。
很难得看到作家剖析自己作品
“奥利维拉只想着自己,他很少走出自我,很少从个人的“我”出发去理解“你”,更别提从单个的“你”想到“你们”了;他一直都保持一种根本的个人主义态度,以此看待他的周遭环境,并试图回答他一直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而那些问题一直折磨他,困扰着他。”
一场对话一种联结 谢谢您
读到最后一篇才知道什么是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还没看完忍不住来评论,太精彩了!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之后就没看过这类书,许多共鸣的地方,能稍微窥探到文学家的内心世界,一定要去看看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小说!! “我们深知,文学、爱情和死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本书在第一页被写下之前便早已开始,在最后一页被写下之后仍在继续。”
附录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