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封面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时间

2018-07-31

ISBN

9787544292467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凶手千方百计找人阻止自己行凶,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漠视、旁观。”《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源于一场真实事件:195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个朋友在全镇人面前惨遭杀害。“我如此急切地想要讲述这桩案件,也许是它确定了我的作家生涯。”但直到1981年,经过30年的调查和思考, 马尔克斯才终于找到这出悲剧的关键。

此时的马尔克斯,为抗议独裁统治,已经进行了5年文学罢工。然而为完成这一作品,他打破誓言,写下了这部触目惊心的悲剧——《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次年,马尔克斯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

★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了我以往作品的所有因素。我真正做到了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情况我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我自己也出场了,这是未曾有过的。事隔三十年之后,我才领悟到我们小说家常常忽略的事情,即真实永远是文学的zui好的模式。——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马尔克斯的语言如此丰沛,如魔法一般,无人能企及。——萨曼·鲁西迪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圣地亚哥‧纳萨尔的被害是魔幻现实主义图景中荒诞的一幕,是阴险、邪恶的人类心灵的一次曝光,是种种命运的巧合、微妙的心理动机、怪诞的机遇之偶然的汇聚。——戴锦华

------

★这是一种精心布局的悲痛……构思聪明而奇特……像是个带有形而上学色彩的谋杀之谜。——《纽约时报》

★对古老谋杀案的调查仿若充满幻觉的探索,为了那捉摸不定的真相,力图穿透人性黑暗之渊。——《纽约书评》

★一部精心的杰作……马尔克斯不仅向我们呈现了小镇的历史,更描绘了小镇的全貌和它的灵魂;不仅描写了一个家庭,更是一种文化。——《华盛顿邮报》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1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问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的文学标杆”,影响滋养了包括莫言、余华、刘震云、格非等在内的几代中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短篇小说集《礼拜二午睡时刻》,自传《活着为了讲述》,非虚构文学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等。

用户评论
好看,顺 ,故事很简单。一天就可以看完。我老觉得这个男的是被冤枉的。
行凶者拼命让所有人知道,所有人却没有给出台阶让他们顺势而下,人们像是在提醒受害者又像是翘首以待。马尔克斯这篇著作好像是推理小说,节奏感超强,读完发现还是他的文学小说。就有这么一类小说家,读完他们的作品你感觉像是给你讲了什么道理,但又不是论述文章那样清晰可见,只给你一个不清不楚的印象。在感情中我们常说,一个以为注定挽留,一个以为不会真走,然后两人就走散了。马尔克斯显然不会局限于此,此文很重要的篇幅在于跟着‘我’对事件的梳理,阅读凶手与被害人之外的‘局外人’的动作,所以,整个小说的意义就变大了,当然这一切都是第一遍读后的哈姆雷特模样,就像高中时阅读理解的答案,可能作者看后都可能会哈哈一笑,但是谁让他们是诺奖得主呢,任何人都不会拿看娱乐圈无聊闹剧的心态来解读。
沃日…这居然是真的?????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一对时刻等人阻止的凶手,一双相互折磨二十年的恋人,一个全镇人共同参与的谋杀,一堆荒诞离奇的巧合……叙事手法确实很牛,但看完没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去看了别人的评论才知道,原来是荒诞与孤独。
社会这条船啊...
大概期望值太高,读完乱乱的,也有可能是苯人阅读理解力有点问题
借用书里的一句话作总结——宿命让我们隐遁无踪。看到最后不自主地随情节发展而屏住呼吸——尽管作者早已在一开始就已将结局大大方方地展示出来。命运之轮从一开始便转无可转,追杀者已近在眼前。强烈的宿命感超越了一切。
为了维护家族的尊严,兄弟俩决定要杀死侵犯妹妹的男人,却又希望有人能阻止他们,顺理成章又不失尊严,所以大肆宣扬他们要杀死对方。就像喜剧电影里所有的阴差阳错一样,最后谁也没有阻止这场谋杀,命运的齿轮⚙️滚滚向前
命运最幽默,简短但震撼,还得是老马
读这一本前,就看过中国改编的《血色清晨》,似乎电影的更加让人心惊震撼,而读完这本书却没有那么多的感慨。感觉马尔克斯就是在表达一种宿命感,很多事我们看着似乎是由各种巧合组成,但细究起来每一个巧合却又都藏着人性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