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印度:受伤的文明的封面

印度:受伤的文明

[英] V.S.奈保尔

出版时间

2018-11-01

ISBN

9787544293648

评分

★★★★★
书籍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非虚构文学典范之作】 【印度吞噬了自己的文明,在垃圾中生产垃圾,在废墟中制造废墟,人民居然能心安理得地生活。】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印度对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我对它却不能拒斥与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V.S.奈保尔 奈保尔第二次来到印度,此时正值甘地夫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高潮。与首次来印(《幽暗国度》)感受到的震惊、愤怒和羞愧不同,这一次他深入“乱象”背后,试图去触摸文明失落的灵与肉:印度的危机不仅在于政治和经济,更在于作为一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印度不过是从一个黑暗时代进入另一个黑暗时代。 V.S.奈保尔(V. S. 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著有《米格尔街》、《大河湾》、《自由国度》、《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抵达之谜》、“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8月11日于伦敦病逝。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受伤的文明
第一章 旧有平衡
第二章 土崩瓦解的世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是奈保尔在二访印度的体验,文字充满敏锐理性的社会批评,却又婉转感性的诉说心理的冲击,其中也读出梗在奈保尔与印度之间的文化厚墙。
以前,印度在我眼里是圣雄甘地领导下独立的印度,更是是电影里的歌舞升平,是不可接触者的逆来顺受与悲惨的生存状态,是随地的大小便,是新闻里层出不穷的qj案。印度是文明古国,诞生了泰戈尔。读了这本书找到了答案。不断被外来文明征服的印度,独立以后,同样没有意识形态的归属感。民众不会认同我是印度国家的人。他只会认同他的种姓制度。印度教的教义束缚着他们,他们似乎乐在其中,即使痛苦也不远挣脱这枷锁。这种文明的撕裂感特别强烈。作者好像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一刀一刀地解剖着祖国印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他的黑暗时代。
不是很喜欢
从宗教传统(印度教逆来顺受和贫困荣耀)、种姓制度(削弱民族归属感)、人口现状(极速飙升)、城市膨胀(居住地急缺)、思想匮乏(缺乏洞察力和实用性创新)、改革肤浅(模仿和口号)等一系列角度揭开印度发展停滞不前的“老底”,祖国基本被奈保尔扒得内裤都不剩了…辛辣的语言、无奈的感叹都旨在表达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本书写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的印度自然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一个民族劣根性的挖掘,作者的洞见力和深刻跃然纸上,也是奈保尔在印度的历史、宗教、改革、民族性的研究上带给我们的真实窥探。与其当做已不具有当代性的纪实文学,不如当做历史史料,来看看曾经(甚至包括现在)印度的现实状态和经验教训。总是活在过去辉煌回忆中的民族是不能够前进的,这对我们也是警醒,而印度的传统根基更深更顽固,打破太难了。
人要活着,就要先贬低自己
看得有点压抑,为印度的现状叹气
印度电影一直很好看,对印度充满好奇,世界很大,现在的理想是能下楼看看,所以只能通过书本去了解其他的世界和文明
印度人原来是是深受种姓教义的浸染所以不太拥有自我的,没有种族的概念(散装印度)。所以深陷在无为大义里寻求一种平和?无法形成现代化的突破?甘地带印度走出了分裂,但也走进了虚无?看了看这书写于1975年,和2019年去到的感受到的还是不太一样。后来呢?
我不能说 我看了这本书=我很了解印度了 但是当初买这本书 的确是因为我很想了解印度 - 在我印象里 印度是一个存在悠久历史 却陷于贫穷的国家 他们也许曾经有昙花一现很引以为豪的东西 如今也不再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 我最大的感受是 成为宗教 败也宗教 - 他们太多时候被教条捆绑着 就像一个绝对正确的自然规则 每个人都应该去服从 - 就算有人想跳出来 也只能跳出来一只脚 另外一只脚就深深得陷在那个自我吞噬的文明里了 - 思维真的太重要了 价值观 决定着你的行为 很喜欢奈保尔用的一个词“寄生” 宿主在更换 但寄生物却依然在…
很主观,非常作者个人视角,但是作者批评的那种消极的印度态度类似我很久以前对理想社会的幻想,对我个人来说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