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信任的封面

信任

[美] 弗朗西斯·福山

出版时间

2001-12-01

ISBN

9787544301732

评分

★★★★★

标签

经济

书籍介绍

作者以观察入微的笔触,逐一分析了美、英、法、德、意以及亚洲各国的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活动特色,详尽而细密地考察了社会信任度在各国经济生活上的角色,读者可以从中清楚地了解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性。对于想了解经济而又能体会经济乃是大社会文化之一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向。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国学者,1952年生于芝加哥。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古典学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伯纳德·舒尔兹讲座教授,现任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南希·赫斯特讲座教授。他于1992年出版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被翻译成20余国文学,获洛杉矶时代书评大奖和意大利Premio Capri书评奖。

用户评论
还是要佩服一下福山的,我是带着挑刺眼光去读本书的,凡是有问题的在下面折角,凡是赞赏的在上方折角。看完全书,我惊讶地发现上面的折角远远多于下面的折角。可以说福山对于信任作为社会资本对于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构建的作用的观点很棒,缺点仅仅在于论证过程上——他对于日本经验实在太善意积极地理解,while对中国经验的理解却粗疏。不由得不让人觉得本质上他还是担负着为日本政府向美国强化自身正面形象的作用。一如日俄战争中日本刻意做给西方看的新晋文明国家形象一样。反过来,中国其实也需要这样的人物,可惜没有:懂历史的如余茂春不提了,不懂历史的尽顾着磨练英语口音了,殊不知了解故国历史要花的精力与此是不相容的。要指望这些人推销正面中国形象,就像孔子学院一样,只能停留在包包饺子唱唱京剧上,而已。
作者对中日美德法意韩经济发展中社会文化特别是家庭个体主义属性或者社会自发群体主义属性的影响做了深刻的分析与严谨的论证。文化冲突论并不是本书所强调或者跟从的,福山以比较文化的视角研究由各国历史和传统衍生的信任,并将信任同各国的经济繁荣结合讨论。这是一种研究经济、社会心理、传统文化的好方法,虽然福山并没有对各国的历史做详细的描述,甚至一些历史性的大事件也并没有记录,但书中每个国家文化传统的形成都离不开该国的历史。因为有历史的延续,文化得以传承,信任机制又因各国文化的不同而各异,从而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对欧美(德法美意)和亚洲(中日)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信任度和各种社会制度的分析。没有简单的按照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分法,而是按照社群结构和信任度的区分很有新意,例如日本和美国一样注重社团文化。对于研究community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文化比较资料,里面常提到的基本书也很想拿来看看。
用好长时间读完一本书 案例较多 分别分析了美国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中国 韩国 日本的社会资本情况 但是有些对中国的例子不是很翔实吧
讀後:1「mind <~>ac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暫借用制度概念)」下,?—>習慣—>自發組織之形成力—>信任之社會資本生成(及累積與運用)—>經濟發展績效如規模等。2問:習慣或慣習的養成流程?蛋雞問題?3不引入數學、認知學,此類研究無法與經濟學抗衡,且消費為主。1307200129
对于中间组织/社会自发组织的能力做了历史和国家的纵向与横向的总结,视野之宏大不为多见。书籍出版于世纪之交,当下看已应该对内容做部分修订了,尤其是中国的部分。
本书和韦伯的新教伦理一脉相承,着重强调文化与宗教、中间社团组织及作为因变量的社会信任度对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美日德等国,分别因为新教传统、特殊的家庭继承制度与社团组织传统和同业公会,民间保留有自发组织社群性组织的能力,因此更有利于形成高信任社会从而产生大规模企业,尤其指出了日本JIT生产模式、工作小组与信任度的关系,而作为对比,中国、韩国、法国、意大利南部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受家庭主义和中央集权传统的影响不具备这种能力,需要政府干预才能产生大型企业。应该说,福山对于文化与经济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嗅觉是敏锐的,但是颇有几分文化决定论的色彩。不知道作者看到21世纪后中国专业化大型企业快速崛起而日本企业快速衰落作何感想?但作者对于美国社会信任崩盘的预测倒颇有先见之明。
口头文化和文字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今日的我们。未来的后代也许看我们也是如此。
很多不太清楚的问题,找到了答案,或引起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