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胭脂与焉支的封面

胭脂与焉支

郑张尚芳

出版时间

2019-04-26

ISBN

9787544490276

评分

★★★★★
书籍介绍

郑张尚芳(1933—2018),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先生在科研工作之余,2006年开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写博文,颇受好评。郑张先生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汉语与国内各民族、周边各国语言之间的联系久远、彼此影响,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语 言现象, 也引起了不少不科学的解读与猜想,其中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基于此,郑张先生以语言学家的敏锐感觉,就平常生活中所见,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写些随笔,试予解答,指明真相”。

《胭脂与焉支 郑张尚芳博客选》收录郑张先生从2006年至2017年的80余篇博客文章,汇编成书时郑张先生审读了书稿,并作了修订。

*豆瓣读书非虚构首页推荐

上海教育出版社年度二十大好书;

《中华读书报》“2019年不容错过的20种社科和艺术类好书”;

“南都读书榜·2019好书精选之社科类”10种好书;

*2019年5月百道好书榜•社科类

*2019年5月12日《南方都市报》AA15社科书单推荐

*《书城》杂志书单(2019年第5期)

*2019年6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

*郑张尚芳逝世一周年,博客选《胭脂与焉支》近日出版 澎湃新闻翻书党:2019年5月19日

*《温州日报》5月22日8版刊登《郑张尚芳的温州博文》

*《中华读书报》5月22日10版刊登《漫话史语皆学问———父亲与他的博客》

*品读|语言学,要与更多人一起玩 刊载于:晶报《深港书评》2019-06-03

*看郑张先生漫话“端午” 来源:书香上海公众号2019年6月7日

*让音韵学生动有趣 刊载于:《天津日报》2019年6月10日第11版

*《传统文化世界里的语言侦探——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解读日常生活中的文字奥秘》 刊载于:《北京晚报》2019年6月21日第40版

*《中华读书报》2019年6月26日第12版《胭脂与焉支》整版书摘

*讲座|王弘治:语言学家的传统文化研究有何与众不同? 澎湃新闻翻书党:2019年7月5日

专家推荐:

闲谈随笔皆学问,信手写来成文章。炉火纯青谁能敌?垂范后学功德长。

——复旦大学教授 游汝杰

语言文字是国学的根柢,郑张尚芳先生的这本书里廓清了许多传统文化里似是而非的观点,言之有据,持之有故。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王弘治

郑张先生十分开心,说赵元任先生就说过语言是很好玩的,要让大众一起玩,才真正好玩嘛。

——《南腔北调》作者 郑子宁

国学新知 汉语与国内各民族

 千古之谜《越人歌》

 “支那”真正的来源

 吐蕃 “蕃”究竟怎么念?

 “胡同”非借自蒙古语“水井”

 “塞黑思”“阿奇那”不是猪狗

 玉树和舟曲的本义

 《诗》《书》语言的民族成分

国学新知 汉语与周边各国

 郑和为什么叫三保太监?

 史书中日本为什么叫“倭奴”?

 缅甸国名的来历

 朝韩语朴姓不读“Piáo”

 “啊?”的全球相似性

 外来字与外来词

国学新知 语音

 用古音读唐诗

 孔子怎么读“有朋自远方来”?

 陈寅恪的恪怎么会读“què”?

 今人口语里的古音

 用汉语拼音试拼上古音

 赵元任《施氏食狮史》古音标注

 “廿”字为何读作“念”?

 嬛有五音,甄嬛应该怎么读?

国学新知 词汇

 东西为什么叫“东西”?

 东西、南北的本义是什么?

 “床前明月光”,究竟是哪张床?

 三伏天的“伏”

 胭脂与焉支

 张爱玲传播的通俗语源

 说“梦”

 “吉利”释源

 方言中房子的说法

国学新知 习俗与文化

 古代兄弟如何排行?

 “元宵”语源

 “端午”漫话

 虎年说寅、虎

 温州正月滚龙灯

 奥运开幕式的击缶失误

 谁是汉字的创造者?

 华夏文明四千年与夏语记录

83篇学者随笔,龙与虫并雕

12幅古风彩插,画使文增趣

博客时代(2006~2017)的“大家小文”正式出版!

发千古幽情,觅绝代殊语,听郑张尚芳先生讲述汉语与国内各民族、周边各国语言之间的有趣故事!

目录
目 录
1/ 前言
1/  “支那”真正的来源
6/  夏后氏之外的另一种夏人
10/  华夏文明四千年与夏语记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后记中郑公子指出父亲郑张先生自73岁开始,每一篇博客都是先写完给自己看一下之后,几经修改再上传刊布,其中的内容之丰富、语言学或音韵学概念所涵盖的学科知识之丰富,可见郑张先生的博雅多才,每一篇内容类似读书札记的篇幅,而且每篇均有亮点,发人深思,值得细细品味。学人典范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我的第3300本书。
语音学是钥匙,很多房间一定要靠这把钥匙才能进得去。今天算是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郑张尚芳先生有这样一把钥匙,有种出入古今的意思。书中对"倭奴"的解释最合我意,因为这当中涉及到很多背景,中国对化外之国的定名是“名随主便”,那么自然是要从对方那里找根据;而且又是一方金印,不可等闲视之;最后,则是结合当时的女王背景,因此,“倭奴”其实就是今天日语里的“(w)onna”(女)。这个结论我觉得没什么好挑剔的了。
读的时候,时不时想到上次去见潘悟云老师,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现在也只有郑张尚芳还可以聊聊了。”所谓不胜人琴之感,也无非就是这样。
虽然不如此前郑张先生的论文集那么严密而规整,但思考的乐趣与洞见则不时可见。仅第一篇《“支那”真正的来源》就可说比寻常长篇论文乃至一本书更有价值了,“China”源于“晋”乃成不容忽视的新说。大多篇什此前在博客上就读到过,若无旺盛的求知欲和赤子之心,以郑张先生的高龄和学界地位,原不必这样认真写博客。现在出书自是好事,但难免的遗憾之一是不会收录博客下的问答。很多留言大喇喇的满口胡柴,郑张先生也从不在意,还会认真答复,不知这些留言者是否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
语言学和历史的交叉很有意思,从古音入手竟然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虽然好多语言学术语看不懂,但还是很赞的一本书!只是汉语古音居然和藏语差不多,无法接受,这倒是解答了我一直好奇为啥是汉藏语系,明明差那么多,还是喜欢现代普通话、京片子哈哈,还好变异了~
四星半,为老乡加半星!本书可见老先生语言学功底,很多篇也解了我不少的困惑,老先生在自己专业之外也是见识广博,唯一的遗憾就是一些内容确实过于专业,用大篇幅的专业论证过程解释(我看不懂)后,结论却下得不够明确翔实!
睡前偶尔一读,断断续续,也忘得差不多了。当个玩,是真不错;如果认真追究,那需要的知识就广博得令人生畏。
有些内容没有一点基础不太容易看懂。
许多小考证都很有意思,有时也能感受到一股执拗,读到老虎的避讳那部分后忽然有好多人不约而同地找我讨论讳虎为猫的问题,恰好也是虎年了
老先生73岁开始写博客,写到了80多。读到最后我都故意放慢速度,舍不得读完。内容比《中国话》更学术很多,很多地方没有全懂,以后应该还会再反复翻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