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的封面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出版时间

2020-07-31

ISBN

9787544498104

评分

★★★★★
书籍介绍

四十年来,科研资金紧缩,导致资源更多倾斜于实用或实际的成果,以创造能够带来即时价值的产品。这样的大背景下,专攻紧迫的显著问题是否才是明智之举?事实并非如此。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创始董事、曾帮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来到美国的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其经典作品《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中描述了一个有关科研的巨大悖论。那些纯粹由好奇心驱动而无关应用的对深层问题的探索,往往能催生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带来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变革。简单的例子: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电脑芯片。

这本小书包含了弗莱克斯纳于1939年写就的那篇永不过时的文章,以及高等研究院现任院长罗贝特·戴克格拉夫的一篇新作。戴克格拉夫在文中指出,弗莱克斯纳对“无拘无束地追求无用知识”这一价值观的捍卫,在当今时代的意义更甚于20世纪初。他讲述了在过去的那个世纪里,基础研究如何引发了重大变革;解释了它为何既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又是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第一步。他提出,唯有在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真正重视并大力资助由好奇心驱动的“对无用知识的追求”,社会才能获得更广博的智识,才能在当下和未来实现实质性的发展。

【以亲切的语言诠释了“诗和远方”的必要性】

书中没有说教,只是娓娓道来,以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奥本海默等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著名科研人员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个论点:在很多时候,科学家研究的“有用知识”才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关键所在,进而向科学界及至全社会提出,不可一味追逐实用价值,而应让思考者留有“诗和远方”(文中的比喻是“山的另一边的风景”)。

【不仅仅探索曲折科学之路,更道出人生的哲学】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首任和现任院长,两位作者的两篇文章跨度达大半个世纪,从科研说开去,不仅仅透彻地阐述了科研的本质,更传递了隽永的人生哲学。尤其是弗莱克斯纳在1939年写成的文章,自首次发表以来,历久弥新,在科学界一直备受推崇,并且启发了科学界之外的更多人,既有政治领袖、商业精英,又有无数的普通人。

【体量轻巧,值得反复阅读】

本书小巧轻便,可谓微言大义、字字珠玑,值得反复阅读,随着读者阅历的变化,每次读完都会有新的感悟。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构想、创办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于1930—1939 年担任创始董事。身为美国教育改革(包括医学训练和实习)领域的杰出人物,弗莱克斯纳对知识、学术诚信和学术理想的发展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致力于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这所研究院至今是他遗产的核心所在。

罗贝特·戴克格拉夫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利昂·莱维”教授,数学物理学家,为弦理论和科学教育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戴克格拉夫是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前任校长,国际学术合作伙伴协会主席,以及杰出的公共政策顾问和科学与艺术倡导者。

目录
明日的世界(罗贝特·戴克格拉夫)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关于作者
拓展阅读
用户评论
书一般 传达的价值👍
1939年,很多正在讨论的事情如今没有任何变化,值得所有科研工作者阅读。
知识也好,创新也好,现在没用,以后总有机会会用的,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还没找到用处的知识。 要多给科研拨钱,不要唯结果论,有些科研的成果的应用不是当下立见的。 还有就是教育制度上要保护想象力。 最后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招生简章(与我等凡人无关)。 好了,这本书就讲的这些。
读无用之书或许能成有用之事hhh
这本书大概精准回答了一个知乎问题,为什么美国基础教育那么不牢固,但是科研创新却那么猛……,非常值得一读的小册子。
“好奇心最终可能会得到一些有用的成果,也可能不会。但它大概是现代思维当中最杰出的特征。它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可以追溯到伽利略、培根,追溯到艾萨克·牛顿爵士。而它一定得是完全不受限的。学习机构应当致力于培养好奇心,学生受到即时应用性的干扰越少,他们就越有可能为人类带来福祉,并能同等重要地满足自身的智力兴趣。这种兴趣很可能已成为现代精神生活当中的主导志趣。”
「想象力是越过高山看到未知地带的能力,好奇心是人类固有的翻山越岭进行探索的驱动力。我们就是宇宙的眼睛。真正的敌人是企图框住人类的精神,使他不敢伸展翅膀的人。」
读到最后不可抑制地哭了起来
嗯…一本小册子 里面只有2篇文章…尽管热情恳切…但道理都懂
一本小小的书,给我很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