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的大学的封面

我的大学

[苏联] 高尔基

出版时间

2010-06-01

ISBN

9787544711050

评分

★★★★★
书籍介绍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内容简介:当我醒来的时候,轮船又扑扑地响着、颤动着,船舱的窗子像太阳似的雪亮。外婆坐在我的身旁梳头。她皱着眉头,口中不停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她的头发多得吓人,密密麻麻披满了她的双肩、胸口、两个膝盖,一直拖到地板上,乌油油的,泛出蓝色的光辉。她一只手从地板上将头发稍微撩起来悬空拿着,另一只手费劲地把没剩几根齿的木梳塞进厚厚的发绺里去;她的嘴唇紧撇着,乌黑的眼珠气呼呼地闪着光,在这一大堆头发里,她的脸变得小得滑稽可笑。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三部自传体小说。在小说中,高尔基以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主线,通过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作者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磨难、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对于年青读者来说恰是宝贵的经验与财富,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成长必读书。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高尔基·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文学最杰出代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他幼年丧父之后,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外祖父一家充满小市民习气,唯有外祖母对高尔基很好。后来外祖父破产,年仅十岁的高尔基开始流落“人间”,独立谋生。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饱尝人间的苦难。高尔基只上过两年小学,但他勤奋自学,并于1884年16岁时来到喀山,打算上大学,但未能如愿,底层社会成了他真正的大学。此后他当过码头搬运工、面包师傅、杂货店伙计、园丁和守夜人等。同时结识了民粹派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参加秘密集会。早期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有生动的记述。
目录
我的大学
用户评论
《童年》是高尔基48岁时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发表的时间是一战前。从中年人的角度,再读高尔基,能理解家庭变故对高尔基成长的影响。之前读过的《罗曼诺夫皇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生活。有些书,一直等待着我们在合适的年龄去翻开。
高尔基笔下的俄罗斯大地是如此美丽,大段的景物描写中应用了那么多的色彩,让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无论是清晨,傍晚,森林,河流都是让人心向往之。高尔基笔下的俄罗斯底层生活是那么真实,一个个的人物性格皆不相同,或聪明,或愚笨,或狡诈,或诚实,虽然名字都很难记住,但每个人的故事都有独到之处。这本书真心不是小学生所能读懂的(天才除外),一个爱读书的底层少年,拼命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向上,偶尔能有善良的人帮助,更多的是无知者的嘲笑,这样底层无奈和现实与如今有何不同。在二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沙俄废除农奴制,革命席卷全球,人类创造力井喷式发展,社会流动性在高尔基笔下的底层几乎难以见到。这样无尽苦难中作者还能有昂扬的斗志,坚定向上的决心,才能让他日后有所作为,所以人穷还是要多读书啊!
原来阿廖沙的大学并不是象牙塔,而是社会大学。相比托尔斯泰笔下的俄罗斯农民,高尔基让我看到了更复杂更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从平民甚至贫民的角度展现了那个年代俄罗斯社会的挣扎和混乱。贵族的浪漫情事读得太多了,可不能忘了书本之外的那个现实世界。
青年时代,我把自己想象成蜂房,而各种各样平凡的、默默无闻的人,犹如蜜蜂将蜜源源不断储入蜂房那样,各尽所能、毫无保留地将生活知识和思想传授给我,丰富着我的心灵。这种蜂蜜常常夹杂着污垢,含有苦味,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知识,归根结底还是蜜。
确实看过来还是童年比较有趣,当人踏上社会,浪漫便慢慢消散,现实是一座大山。
补分 小时候读的,那时最喜欢《在人间》。
重读
童年部分最好看。
感慨马克西梅奇对读书的强烈的强烈渴望,让我牢记了之前曾在知乎的评论区里有人写到“不管在什么大学读,有书读就很棒了”。 尽管马克西梅奇的生活环境中绝大多数都是那些恶毒、狡猾的小人物,但他又最能识别那些善良的人,让我想起了《芳华》中的“一个最不能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善良”。 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民的恶毒、狡猾,归根结底还是有还是由低下的文化知识水平造成的,教育落后,人的各方面素质也就落后。 真是一本好书呀,从高三就开始在读,直到现在才读完,拖得时间太长了,以后不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