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牛虻的封面

牛虻

[爱尔兰]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出版时间

2008-05-01

ISBN

9787544717359

评分

★★★★★
书籍介绍
《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猛烈抨击了天主教会虚伪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作的英勇斗争。 长篇小说《牛虻》是英国女作家埃·丽·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土地最宽的前苏联,《牛虻》拥有无数的读者,影响了几代青年。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 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 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 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 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 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
目录
小说《牛虻》在中国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主人公最大的遗憾是,仍抱有期待
看到最后真的是止不住的泪流满面,很出色的革命小说,尤其是最后牛虻对蒙泰尼里说的话,给琼玛的诀别信,以及蒙泰尼里最后的发疯而死,真是对人性最沉重的拷问,虽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惊心动魄,却也十足的悲壮
在地铁上读完。非常好。是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壮烈故事,也是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同时还是一个揭穿宗教虚伪怯懦的蜕变故事。
还在读,不过感觉要比《钢铁》给力多了,记得在太阳那部纪录片里面。很多人谈到过这本书,朱学勤,徐友渔,说到比起中国的革命小说,牛虻中的罗曼蒂克情节是中国革命小说中所不具有的。
并不觉得这是一部“革命”小说,更应该像是牛虻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内心的蜕变,和生父纠葛的感情,选择了革命这条道路最终坦然面对死亡英勇就义 在那个时代,牛虻不仅是声震寰宇的革命先驱,更是一个伟大坚毅的无神论者 无论我活着/或者是死亡/我永远都是/快乐的牛虻
比起革命,更多的是对宗教和人性的审判。亚瑟一共死了两次,第一次“死”于亲友的误解和真相的揭露,仇恨让他变成牛虻,投身革命,而第二次死于父亲的抉择,信仰让蒙泰尼里再一次放弃了牛虻。虽然牛虻身心俱灭,但蒙泰尼里最后的自白在大众面前亲手揭开了宗教的虚伪面具,牛虻的死唤醒了神父,或许这个结局才是最好的,毕竟“无论我活着,或者是死亡,我永远都是,快乐的牛虻。”
“无论我活着,或者是死亡,我永远都是,快乐的牛虻。”
无论我活着还是死去,我永远都是快乐的牛虻
小时候就因为听说是“革命著作”有点反感,一直没看,现在看觉得令人感动的部分压根不在革命上。而是在革命与宗教,人性与神性某种宿命般的暗合上。这本书确实需要知道一些《圣经》耶稣受难(包括受难之前)的故事,才能深刻体会那种选择神还是选择血缘亲情的痛苦。
牛虻是个坚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