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2的封面

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2

[英] 温斯顿·丘吉尔

出版时间

2016-01-01

ISBN

9787544740517

评分

★★★★★
书籍介绍
1915年,席卷欧洲的世界大战进入第二阶段,这是瞬息万变、最为胶着的一个时期。《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2(世界危机1915)》中温斯顿·丘吉尔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这段时期的西线作战情况。在陆军战场,战事虽然依旧频繁、激烈,但已再难分出胜负,陷入消耗性的僵局;英国海军握有制海权。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由此,协约国军队进攻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希望打开新的局面。尽管这场冒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仍然对战争全局起到了积极的重要意义。在《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2(世界危机1915)》中,丘吉尔运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英国海军在这次世界大战中的坎坷与成就。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闻领导荛凰取得了战争后的胜利,荣腾嘉德勋章等英国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目录
第一章 西线的僵局
第二章 坦克与烟幕弹的起源
第三章 选择
第四章 多格滩战斗
第五章 再次思考和最后决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句话:“我们缺乏的不是情报,我们缺乏的是将情报转化为战果的集体意志力。”从丘吉尔的角度来看,有好多次机会已经出来了,然而因为内部观点不一而导致拖延或者不合,因而浪费了机会。挺合理的,但是丘吉尔自身是否有问题呢?有待商榷。
兵贵神速,且要集中力量单点突破,然而由于涉及海陆两军协调、欧陆多国外交、联合政府论证,导致战机一再延误,拖拖拉拉的加利波利半岛战事终以英军失败收场。还有一点印象深刻,分析巴尔干局势的时候,丘吉尔说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某个阶段都曾做过这个地区的霸主,哪怕它的辉煌历史有如昙花一现,但是现在都把各自的鼎盛期视作衡量其国家权利的尺度,所有国家都同时将几百年前曾占有过的土地视作自己有权拥有的领土,因此陷入无休无止的争斗。
老实说,涉及海战的部分我看不懂。个人理解这本书围绕着两点展开,一个是战争中的创新,一个是战争中的协调或者说扯皮。先那战争中的扯皮来讲,英军内部海陆相互扯皮,以至于丘吉尔的某些决策都是绕开制约个人拍板。而协约国又在扯皮中各自为战。比如上本书提到的得不到支援的比利时,以及本书提到的得不到援助的俄国。俄国在本次战争中留下巨大的历史创伤,一方面是英法靠不住,另一方面是枪支炮弹的匮乏,以至于冷战中无休止的生产了大量炮弹拖累国力。协调的一方面是争取了美国和意大利,另一方面是失去巴尔干诸国。在创新方面,丘吉尔自称拍板了坦克和烟雾弹的研发,血肉之躯的冲锋已经无法打开正面战场,只有在烟雾弹护下的铁盒子才能碾过铁丝网。而军舰和潜艇的海权则代替传统的物资运送和战场迂回,船只可以将资源和兵力投放至敌方最薄弱的战线。
不是军事爱好者,其实对这些数据和备忘录都是硬着头皮看的
对一战的不了解,感觉很多琐碎的细节没办法深入理解。
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从这一点上,还是很佩服德国人的,一个人单挑全世界。
执行力太重要了,历史给了英国人几十次机会,可惜一次也没有把握住。辉煌的胜利还是苦难的胜利,历史往往都是后者。
磨叽磨叽磨叽🐶 我个人认为邱胖的构想是很美妙的,登陆加利波利,控制君士坦丁堡,好处多多。一则可以打通跟俄国的联系,俄国也许就没那么快崩了;二则是可以破势奥斯曼早早退出战争,这可是个比俄国还破落的帝国,名副其实的“踹上一脚就能摧毁”;三则稳定巴尔干众斯拉夫小兄弟的军心,保加利亚—这个巴尔干最能打的愣头青,也就不至于倒向德奥了;四则可以从南部威胁到奥地利的国土,考虑到当时西线僵持,东线俄揍奥—德揍俄的死亡绞肉链,从南部攻击费拉不堪的奥地利应该是个更好的选择。德国人再能打也抵不过四面而来的拳手们。挺好的战略构想,看完整本书,死活给磨叽死了🤷‍♂️。第三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