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八月之光的封面

八月之光

[美] 威廉·福克纳

出版时间

2015-02-28

ISBN

978754475138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八月之光》是理解和评价福克纳整个创作生涯的关键】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在作家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故事主要分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性故事。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关于莉娜•格罗夫的喜剧性故事。小说通过描写杰弗生镇十天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实情感、爱情、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

旅途并不漫长,我一边不停地抽烟,一边重新阅读威廉•福克纳的《八月之光》。福克纳是我最忠实的保护神。——加西亚•马尔克斯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在作家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小说以多重叙事角度和情节结构闻名。

★著名翻译家、福克纳研究专家蓝仁哲译本,译笔平实、简洁、雅致,很好地传达了原著神彩。

★文后附有《<八月之光>的光谱》,对《八月之光》的写作背景、艺术手法、隐喻意义等做了高屋建瓴的介绍。

用户评论
完全不同以往读过的那些小说,粘稠而干净,基调缓慢但信息流动很快,多视角切换,精准的比喻和形容词,某些情节还有留白。
“他们浑身黝黑是因为人性固有的罪与恶沾染了他们的血与肉”,人性的罪与恶沾染不了血肉,它只存在于偏见与恶意中,毁灭精神。从书名的涵义到设定依旧沿袭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框架,但相对于《喧哗与躁动》《我弥留之际》,这本的文字更加繁复、晦涩,基调也更加沉郁,视角的反复切换使得人物的悲剧性更加纵深,但也让全书读起来容易让人困惑,这种沉郁的流动性铭刻下了美国南方底层社会胶着的精神状态,虽然故事发生在十几天中。理解福克纳需要耐心。
在苟延残喘的夏日的返照回光上,半死不活的秋天不知不觉地已经降临了。
1932年出版的《八月之光》展现了二十世纪初美国南方种族问题的暴力与创伤,主人公克里斯默斯作为混血儿失去身份认同,精神孤独几乎是伴随着降生而至,像个黑影罩住他,无法接受善意也感知不到痛苦,他悲剧性的生命似乎就是为了奔赴死亡的结局。 书中展现了美国内战后种族隔离严重的南方图景,街区与教堂是分隔的,混血儿是邪恶的,野蛮的民众私刑仍在横行,白人将黑人看作危险可耻的另一种生物,处处皆是触目惊心的历史,甚而历史比小说远更残酷。 又回到书名的含义,仿佛从古老往昔降临的八月之光,这个令人怡悦和唤起遐想的标题,正是作家盼望在故事的未来,理想的文明将再度降临人间。
粘稠而错落有致,大师之作
晦涩难懂 难掩经典
故事内核完全撑得起叙述结构,福克纳在叙述形式上不断探索突破,却丝毫没有技巧大于内容的感觉。结构对仗漂亮,比如第三章,海托华独自坐在窗口;倒数第二章故事发生的第十天,他依然坐在窗口。看似一且都没变,但实际上他却在那时想明白了他原本没有活清楚的这一生。最后一章转述形式实在有趣。期待下一本福克纳。
语言有些跳跃混乱,读起来比较吃力。啃下来又觉得小说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生活风俗等等沉甸甸的。
第一本福克纳,也是第一本让我觉得,我还太浅薄而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全貌的书。书中自成的小世界投射着现实美国社会的焦点因素:宗教,种族,也散发着难以逃避的人类之人生的命题:我们的归属感到底来自何处,群体的失智可笑,个人的悲哀…这本书想说的已说的我尚未挖掘的,真的太多。人物而言,christmas无疑是最为震撼的角色,全面立体人性的挣扎与逃不开的悲哀,白人黑人混血?我残忍地认为希望他并非混血。海托华则如那黄昏与黑夜碰撞的时刻,直到临别时刻,作者为他褪去神性却又无比神性。不得不说关于死亡的文字部分太完美了。读了后记后,更加为作者本人写小说,而非轶事,的功力大为震撼,人物间的重合对比,情节的交相辉映👏👏👏太厉害了,我辈学习之。最后也看出来译者深受福克纳翻译之苦,真的是辛苦辛苦辛苦了!也十分感谢!
最后翻译的剖析为全书增加一星,靠自己get不到的内涵,翻译如拨云见日般让我悚然一惊,觉得自己阅读小说的水准又上了一个台阶。引用一句经典的书评:几条在本质上彼此区别、各自独立的叙事线索既能同时展开,又能不断地相互影响——每一条线索都在以某种方式持续地与另外的线索达成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