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幸存者回忆录的封面

幸存者回忆录

[英] 多丽丝·莱辛

出版时间

2016-11-01

ISBN

978754476266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未来世界中,《幸存者回忆录》以其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穿越一个破碎的世界,体验主人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意义的过程。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任。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1919年出生于伊朗,是英国著名作家和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曾经历贫困和苦难,十四岁辍学,十五岁离家工作。莱辛的作品充满力量,代表作《金色笔记》使其闻名于世。她的一生出版五十余部作品,改变了我们审视世界的方式,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推荐理由
《幸存者回忆录》通过描绘一个因大灾难而陷入瘫痪的未来世界,展现了主人公在混乱中寻找生活意义和责任的故事。书中深入探讨了人类的脆弱性、社会组织的问题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同时揭示了快乐、老年人和官方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含义。这不仅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也是对人性、社会和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刻反思。
适合哪些人读
对科幻文学、人性探讨和社会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寻求对未来世界和生存状态有更深入理解的读者
喜欢思考生命意义和责任感的读者。
用户评论
对这本书感情复杂。如果这是个中篇小说,应该是无可指摘地好。但是长篇小说来看,暴露的问题就太多了。首先是现实问题,政治环境不明确,只谈到阶级固化,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大部分人过着迁徙的生活,孩子们过着近乎共产的部落生活,但是对于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来说,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是如何保证的?从小说来看,并没有发展到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程度。太多这样的矛盾,在长篇小说中都暴露了。还有就是食物的问题,莱辛一看就没有真的饿过,这样一个世界,没有什么动物,但是却可以开垦土地种庄稼,没有糖,但是可以喝茶请别人吃三明治,一切都是我没法理解的情况。然后是政治问题,作者避而不谈当时的政治,只模糊地给出了高压,固化之类的概念,长篇小说中实在让人很难信服,这样一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维持的。只聚焦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太简陋。
这本不太喜欢,甚至觉得有点尴尬,就不打分了,尤其开头第一段很像废话生成器生成的。。
似乎又在探讨共产主义的深意,末世下的无秩序的群体生活,隐喻政府运转体制。艾米莉和众友的精神状态日益衰微,这种迷惘生活难以让人找到存在意义。
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奇幻现象出现,我满脑子都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那个什么胸口跳伞,然后我对地球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照顾艾米莉就像照顾我的小女儿卡琳,呜呜呜呜呜呜我喜欢这部小说。
白天变长了,春天治愈了伤痕累累的树木。
当下读来不免有预言之书的感觉
语言实在是不太友好,不易读。情绪的东西写的实在太多了,缺乏可信的细节。
这是近期读的最贴合封城精神日常的一部作品…莱辛的幻想之作,有后设小说的味道:中年女子在末日都市中与一个少女的同居生活,而少女的童年往事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在叙述者的幻想之境中。随着少女的逐步成长,她渐渐成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引擎,而叙述者则成为观察者。给我的印象是,作为作者分身的叙述者就像在观察作者的少女分身在末世环境的成长历程,分享着她的幸福与失败,成长与相伴随的失落,其每次的经历都伴随着叙述者深沉的同理心。在这里,叙述者是不丰满的肉体所发出的声音,就像一个守护天使,而少女才是丰腴的人物,她一次次尝试在越来越糟糕的、坏毁的世界里试图找到人生的道路。作者在小说中其实想要探究的是两条主线:一者是少女(其分身)的可能成长;一者为一个都会的末路景观,文明的脆弱性与不可救赎…理想主义破产,人的兽化不可避免…
读的第一本多丽丝莱辛作品,似乎不应该先读这本呢。也许等我更多了解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思想之后更容易理解这本小说。读到地铁孩子帮的时候忍不住想起刘慈欣那句“若失去兽性,则失去一切”。实际上,虽然《幸存者回忆录》的笔调太悲凉了些,但多少体现了一个道理:人类的兽性乃是根植于生物本能之中的,是难以被消灭的,文明才是脆弱的。小说最让我难以理解的是杰拉尔德的结局,为什么他会因他所追求的那些价值而无法得救?虽然我或多或少也曾经追求过他所追求的那些价值。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