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封面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美] 汉娜·阿伦特

出版时间

2016-12-31

ISBN

9787544764940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目录
致读者
德文版前言
一 正义之殿
二 被告
三 一位犹太问题专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断断续续读完,前面颇觉繁冗,后面渐入佳境。阿伦特真是长于说理短于叙事,无论是对艾希曼审判的庭审报道,还是对纳粹屠犹背景的介绍,都显得有些拖沓杂乱。副标题中的“平庸的恶”虽是直到书末才出现,但贯穿于阿伦特塑造的艾希曼形象始终,然而这个后来被当做焦点探讨的主题却非本书格外着眼所在;阿伦特最为关注的是,对于在可称为“行政性屠杀”的集体犯罪中的具体犯罪人,如何通过一场合乎犯罪性质的恰当审判予以惩处进而伸张正义。无疑,阿伦特认为耶路撒冷对艾希曼的审判没能达到她所期望的标准,甚至是浪费了这个经典的案例。结语处对“反人类罪”的探讨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推荐一阅。本书翻译基本过关,但未能传达出阿伦特因之备受批评的尖锐风格。
一开始被翻译打败,结果越看越佩服女神的分析,冷静得令人心里发毛。当年引起巨大抨击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第一章写得实在是太咄咄逼人了,怀疑当时很多人可能看了第一章就爆炸了,根本没有看完吧
完全能理解阿伦特对艾希曼的刻画引起的反弹,但是能跳出苦难本身来看灾难形成的,从而累积更好的经验来杜绝未来灾难的再次发生,确实要比已经看了太多杀戮的描写而来得更有层次。因为发表的文章连载于《纽约客》,也某种程度上让本书的观点更为独特激进,下结论下的更狠,这也能保证阿伦特的观点过了几十年,仍然有一定程度上的生命力。艾希曼这个形象非常的活,但是也许也只是活在阿伦特的笔下,真正的艾希曼,恐怕艾希曼自己也不清楚是如何,但是通过艾希曼也窥见在极权主义下,自以为没有恶的人,是如何走向了真正的大恶。至于这样的恶是不是平庸,从结果看,真的不能叫平庸了。
还是觉得the Banality of Evil应该翻成恶之平庸
五十年后仍是经典,不仅是因其自身的观点,更因它能持续激发思考。“平庸之恶”在当初激起争议诸多,但须放在阿伦特的整个政治哲学体系内才能充分理解这一概念。又可参考《朋友之间 : 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书信集,1949-1975》及《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那平庸的恶——漠视语言与思考——所带来的灾难令人毛骨悚然,而更令人绝望的,是作者所断言的,“只要一种特定罪行出现过一次,重现的机会就远大于首次出现的概率”,而历史无数次的证明,此言非虚,“对无辜人群的灭杀会无声无息的发生,且不经过任何良心的挣扎”。今天,这样的情况同样在以微型的规模不断上演在遥远的西朝鲜大陆上。
本以为是一本叙述平庸的恶的书,没想到几乎全篇都在谈耶路撒冷审判程序及适应原则有误和艾希曼的在纳脆的起伏经历….仅仅提了几下关于平庸的恶。(扣一星是因为没看见多少想看的内容。 及权正府的本质,在于把人完全变成职员,变成行正机器上的小齿轮,从而令他们失去人性。 正治不是儿戏,服从就等于支持。当下的xxxx,难道不正是平庸之恶? 正是由于不思考,被去人格化后机械的跟随媒介喉舌前进、镇压,去接受宏太叙是,去宣扬民萃主义,去看大guoxx。 不过生在及权国家,思考反而更痛苦,毕竟不思考能活到最后,思考可能活不到第二集。 及权国家会让它的反对者消失于无名。不允许为信仰英勇献身。
几个零散的“读后感” 1.由于对犹太民族离散史、反犹主义史和其他被提到的欧洲民族的历史缺乏深入了解,我读这本书读得有些囫囵吞枣。可能略僵硬的翻译也是原因之一。 2.这本书提出了很多法学难题,阿伦特没有解答,我心里也没有答案。 3.这本书聚焦于艾希曼“平庸的恶”的部分并不太多,我对这部分也没有特别多的感触。最令我感到不适的是以色列把艾希曼放大为整个纳粹德国,尽管没有确实证据证明艾希曼在“最终解决”中的绝对作用仍然不惜伪造或者选择性忽视对辩方有利的证据,借虚伪的审判来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占据道德至高点为本国政治目的铺路。
阿伦特并非认为以色列没有资格审理艾希曼以及艾希曼不该死,而是认为耶路撒冷法庭始终没有认识到纳粹的罪行是反人类罪的本质,对犹太人的犯罪也是对全人类的犯罪,而一直以传统反犹屠杀来认定是德国人对犹太人的罪行,以及试图证明艾希曼是杀人狂魔。然而,通过阿伦特的观察与她所看到的证据发现艾希曼的“平庸”本质以及此次审判只代表一个国家的法庭前,事件本身的邪恶性质被“低估”了。耶路撒冷法庭在审理艾希曼时,程序有误并在法律的论证中自相矛盾。 阿伦特认为本案应该以以色列作为受害者的代理人身份通过国际法庭审理,并定义一种史无前例的“反人类罪”,为人类能够在未来不重复这种罪行制定一套有效的法律。(关于本书的观点在附录文章中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阐述,为理解阿伦特的关于平庸之恶的观点做了备注诠释)。
没有特别满意的译本。学好英语看完英文版后再来重新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