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妮与祖伊》是J. D. 塞林格的和解之作:与世界为敌,不如用上帝的智慧好好生活。这是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之后出版的第三部作品,由《弗兰妮》与《祖伊》这两个相互有关联的中短篇小说组成。不同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种青春的迷惘,《弗兰妮与祖伊》转向了更为深刻的关于信仰的探讨。主人公弗兰妮和祖伊同为塞林格构筑的格拉斯家族成员。弗兰妮因为内心混乱的精神信念导致精神奔溃瘫倒在家中。哥哥祖伊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与指引,终于在对宗教和信仰的阐释中得以超脱,终达内心的平和。小说在对话中展开,百转千回中推向高潮,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也影响了国内国外一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苗炜都对他赞誉有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他的拥趸,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日语版的译者。
弗兰妮与祖伊同属格拉斯家族七兄妹。个性叛逆的祖伊比弗兰妮大五岁,他从小就厌烦比他大十多岁的大哥西摩和二哥巴蒂将一大堆宗教、哲学方面的书籍塞给他读,长大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当了演员。弗兰妮是个大学生,在餐厅与男友约会中途昏倒,因为内心混乱的精神信念导致精神奔溃瘫倒在家中,哥哥祖伊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与指引。小说在弗兰妮与祖伊的对话中发展、高潮、收尾,探讨信仰及精神危机。
J. D. 塞林格(1919—2010)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爱尔兰人。他从小聪慧却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中学时经过几次不成功的传统教育尝试(包括公立及私立学校),终被父母送往军事学院就读,后又有三次大学就读经历,均无果而终。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部就读期间,其写作才华被良师发觉,发表了数篇短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断写作,应征入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与犹他海滩战役,后又从事战时反间谍工作。
1948年,遭受多次退稿后,其备受好评的短篇《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此后又在该刊上发表多篇作品。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大获成功,成为美国文学经典,后又陆续出版了短篇集《九故事》、中短篇故事集《弗兰妮与祖伊》,以及中篇集《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成名后的塞林格日益远离大众与媒体,在乡间买了一块地,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