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道德的演化的封面

道德的演化

[新西兰] 理查德·乔伊斯

出版时间

2017-10-01

ISBN

9787544769808

评分

★★★★★
书籍介绍
道德思想贯穿着我们的现实生活,但这种道德思想的起源在哪里,这种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是人类在几百万年前迫于恶劣的生活坏境而成形的,还是在晚近时的一种文化发明?在经过自然选择的历程之后,人类大脑是否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在生理机能上已经做好了规避道德怀疑主义同时强调道德现实主义的准备?道德能否在基因层面上找到自洽的解释——帮助我们祖先繁衍更多后代的一种工具?这种解释是否又会降低道德在我们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本书以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入手,回应了这些极具争议的问题,结合实证科学和哲学探讨试图证明人类道德的先赋性,解析人类的道德和道德感是如何在自然选择和社会互动中演化的。 本书作者理查德·乔伊斯整合最新实证科学成果和哲学学术探讨进行跨学科研究。《道德的演化》是少数从道德哲学角度进行阐释的著作,论证严谨,语言扼要,鲜有艰涩的学术用语,适合来自各学科背景的读者阅读。 综合生物学和社会学重要研究成果,以独特视角重新梳理与剖析人类道德起源。 【名人推荐】 道德的本质就是当我们做出道德判断时可以问心无愧。人类是一种根据情感做出决断的生物。而道德常常被视为人类本性的对立面:道德的作用就是抑制人类的欲望。道德感会随着人类社会一起演化。从演化的视角,理查德·乔伊斯给出了一套极富启示意义的答案,从道德的角度定义了“我们”是谁,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为重要。——欧文·弗拉纳根(杜克大学哲学系教授) 为什么人类不仅仅会相互帮助,并在相互伤害的时候感到痛心疾首?为什么人类会在帮助或者伤害他人的时候做出特殊的道德判断?再没有比理查德·乔伊斯在这本书中给出的解释更清晰和振聋发聩了。他的答案将会挑战其他哲学家,并将讨论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沃尔特·西诺特—阿姆斯特朗(达特茅斯学院哲学系教授) 理查德·乔伊斯(1966- ),199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谢菲尔德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任教和研究。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乔伊斯在元伦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蜚声全球,他是反现实主义的道德怀疑论者,坚定地捍卫着道德虚构主义和道德怀疑主义。主要作品包括《道德的神话》《道德的演化》等。
目录
主编的话
致谢
导论 人性
第一章 助他行为的自然选择
第二章 道德的本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道德感,作为良心的承诺。
谈人的事情,总是无法规避我们的生物属性,这在更古老的思想家那里也许叫做人的动物性,但我们眼下的社会,只用动物性显然解释不了。以前,有神在的时候,事情倒也简单,人通过被造时吹的那口气,分有了神性,自然与众不同;如果你是无神论者,多半就得给人的特殊性一个自然主义的解释,这既要把人的根扎在动物性的土里,又要人完成理性飞跃,这根线怎么连起来,就成了大问题。 《道德的演化》是本扎扎实实的哲学专业书,作者认为人的特殊性在于我们有道德判断而非道德行为,后者常常在过于宽泛,足以把蚂蚁、蜜蜂、猩猩的各种行为都囊括进来,而道德判断是连着我们对事情的理解的,并非出于简单的欲望、动机、恐惧这些因素。人的特殊之处在于,就算你被欲望推动,你仍然对行为是有道德判断的,而道德判断这种飞跃,正是演化赋予我们的。推荐人沈大园
原著有副标题“Life and Min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Biology and Psychology”。乔伊斯最终的结论有些功利主义色彩。在一个行为规范微妙、个体关系多元的复杂社会中,道德感能够提高个体的适应性。对于非道德的反社会者,只有为了利益或者特定目的之时,才会采取道德行为,他们往往会比愿意为了维护道德规则而牺牲自己的人活得更好(有点没心没肺活得不累的意思)。但是,人类总是及时行乐的,高估眼前的快乐,低估长期的收益,道德感有助于我们亲近社会并且谨慎对待我们的长远利益,因为它代替了即时的苦与乐。乔伊斯对道德演化的小心叙述还是难掩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底色。在激烈的群体博弈当中,律令规则内化为道德,难以言说的矛盾自然会与情感纠缠不清(个人理解)。
以书斋空想的方式将生物学、生态学、心理学、伦理学、脑神经科学、哲学杂乱的组合在一起的文字游戏;斯蒂芬·平克式的著书方式:吹捧前一章,推销下一章,敷衍正在写的这一章,构架出一个从未谨论述却假装互相支撑的脆弱假说;用“我觉得”、“我认为”直接宣扬观点却欠论证,自我辩护说是为了使作品更为简洁和轻巧,滑过薄冰时,我们的安全就在于速度,服气啊服气。
前半部分还可以,后半部分就没什么亮点了
什么玩意儿
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讲的清楚 好处是语言尤其例子尽可能幽默保证缓慢舒适的阅读质感 而且细节的辨析分离非常见功夫 但论证上太强调结构“我已经/我将在”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
问题不在于关键处的不可知论,而在于恰恰对于一些重要的关节并没有采用这一贯的态度。前半对于道德演化路径的描述并没有什么坚实的论述;生物学现象的引述单薄且偏颇,也没有产生足够综合的理论。尤其是对于道德情感等没有悬置,而是陷入类似直觉主义的论调,以直觉和内感受作为论证的基础,进而建立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等所具有的属性来反证道德的特殊性,这对演化本该倾向的还原角度来说似乎过于天真了。后面元伦理和怀疑主义部分待有基础了解再读吧。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