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先锋派的转型的封面

先锋派的转型

[美]戴安娜·克兰

出版时间

2019-07-31

ISBN

9787544777940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20世纪40年代,随着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纽约成为世界先锋艺术的中心。什么是先锋派?为什么是纽约?

戴安娜·克兰以社会学研究视角,再现了1940—1985年美国先锋派的重要转型,条分缕析了这一时期先后兴起的七种艺术风格及其社会背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具象 绘画、照相写实主义、模式绘画和新表现主义。从杰克逊·波洛克到安迪·沃霍尔,从高雅文化到大众文化;艺术家、策展人、经销商、收藏家、评论家,博物馆、画廊、拍卖行、艺术学院、公司藏家,形形色色的群体和机构共同构成了复杂又迷人的纽约艺术界。艺术的演变,映照着社会的变革。伴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在光怪陆离的先锋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着社会阶层的震荡、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影响。

|编辑推荐|

如果你热爱艺术,欢迎来到纽约。

如果你痛恨艺术,欢迎来到纽约。

☆ 异彩纷呈,重磅先锋艺术家悉数登场,解构纽约艺术界

杰克逊•波洛克丢掉了画架,罗伯特•劳申伯格把颜料泼向自己的棉被,安迪•沃霍尔画下32个罐头……400多位先锋艺术家作为“有特权的局外人”,投身可爱又迷人的纽约艺术界,探索作为社会批评者或审美革新者的可能性。他们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莫名其妙、灵魂震颤的艺术作品,同时又拍着你的肩膀说:嘿!别太把艺术当回事,也别太把艺术家当回事。

☆ 双线并行,以社会学视角观照先锋艺术,以艺术演变反照社会变迁

先锋派概念是艺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先锋艺术连接了抵抗性亚文化和通俗文化,将美学革新传递给文化产业。同时,伴随着大众媒介和消费社会的形成,由工业化引起的不断加剧的社会碎片化亦推动着先锋艺术的发展。现代主义美学传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世界观,艺术家以此制造反映日常生活困境的视觉隐喻。他们将身份认同的焦虑投射到艺术创作中,建构现实,试图解决与自我、真实及世界的关系。认识先锋派,就是认识当下社会。

☆ 图文并茂,探寻未来艺术新的可能性

精选16幅精美彩插,来自马克•罗斯科、弗兰克•斯特拉等先锋艺术大师的代表作,涵盖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具象绘画、照相写实主义、模式绘画、新表现主义等七种风格,生动呈现风格演变趋势。从反主流文化到熟人圈子,从离群索居的天才到炙手可热的社交名流,先锋派是否像某些评论家所言已经消失了,还是说继续以不同的面目存在?流行音乐、时尚、地下电影、装置艺术、赛博朋克……艺术的未来在哪里?

戴安娜·克兰(Diana Crane),美国著名文化社会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荣誉退休教授,曾任美国社会学协会文化社会学部主席、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社会学、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等。著有《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中的扩散》(1972)、《先锋派的转型:1940—1985年的纽约艺术界》(1987)、《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1992)、《时装及其社会负载:服饰的阶级、性别与身份》(2000)等。

目录
致 谢
第一章 导 论
第二章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风格
第三章 先锋派的双重作用:美学传统与意义危机
第四章 作为艺术的通俗文化:作为过渡风格的波普艺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从第四章开始之后开始有可读性
20-136 作者没有提出什么新颖论点,但她做的梳理与统计的工作对自己很有帮助。
纽约和先锋派走得太快,留给世界的开放、融合印象也根深蒂固,以至于令人忘记了美国也有不少下里巴人和文化荒漠
艺术社会学视角的学术专著(不是通俗读物),笔法很工整,论证很娴熟。遗憾的是书中大量统计表格的处理存在一些问题,不知是中文版的问题还是原版就有的锅。在我看来,艺术界从来不乏离经叛道之人,却已经不复存在“先锋派”。
从拍卖收藏及艺术评论家、批评家的角度,以社会学路径分析艺术现场的方法论,展现了各个流派的发展进程及价值表达追求。清晰的梳理了先锋派的众多流派的发展,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极简主义,以及波普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模式绘画等“先锋派”思潮下的艺术流派。 艺术中的“先锋派”连接了抵抗性亚文化和通俗文化工业。在意识形态日益碎片化的今天,艺术运动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文化乱象,而没有给出解决之道。
这本书关于研究主题的论述很成问题。先锋派的概念本就庞杂,作者的叙述策略竟是编一个大筐,然后以此讨论数种艺术风格与先锋派的关联程度,看完我只觉得每种风格都挺先锋的...… 作者最后选择转向文化多元主义的视角和立场,则完全回避了“先锋派的转型”的题中之义,即何为当代的先锋派? 倘若根据书中所引Thomsas Crow的观点,把先锋派美学视为“对于大众文化外围部分的选择性挪用”,那么当主流文化的版图日趋分裂和破碎,先锋派所倚重的边缘地带亦将不复存在。这一过程与其说是转型,还不如说是消失。
先锋派直射出来的割裂和冷漠归根结底大概还是经济生活的变化所导致的吧
考据详实,学理性也强,但是文才确实差些,和国内的学报体差不多。
已经把戴安娜克兰列入“除非我对这个领域尚毫无了解否则就不会去看”名单…
尽管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内收集了许多文献材料,列出大量表格,显得很科学的样子,然而并没有什么观点和启发,对于“先锋派”及其“转型”的论证也并不充分,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社会环境和艺术处境的变化罢了。前面章节中对7种艺术风格(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具象绘画、照相写实主义、模式绘画与新表现主义)的内容分析和陈述分析相对而言还可以,提供了一些综述性质的文献信息。导论部分从审美内容、社会内容和艺术体制三方面提供先锋派的9个界定性特征,于是上述7种风格在不同意义上都属于先锋派,结果使得这一术语变得多元、矛盾且难以捉摸,而且作者似乎也没有区分历史前卫与新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