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日本文学史的封面

日本文学史

[日] 小西甚一

出版时间

2020-06-01

ISBN

9787544781817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日本学者、评论家小西甚一的名著,以雅、俗为切入点并统领全书,完整论述了日本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阐幽显微,旁征博引,每每从世界文学的视角观照日本文学,颇多创见。本书译者为台湾翻译家郑清茂,译文准确,文辞典雅。 小西甚一(1915—2007),生于日本三重县,1940年东京文理科大学毕业。历任东京教育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夏威夷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员、筑波大学副校长等。专攻日本文学史、文艺理论、东西比较文学、中日文学关系。1951年以《文镜秘府论考》获得日本学士院奖,1999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功劳者”称号。主要著作有《日本文艺史》、《梁尘秘抄考》、《能乐论研究》、《俳句世界》等。 译者:郑清茂,1933年生,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博士,其间曾赴日研究。前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萨诸塞大学,台湾大学日文系及东华大学中文系,为专精中日文学之知名学者。著有《中国文学在日本》,译有吉川幸次郎《元杂剧研究》、《宋诗概要》、《元明诗概说》及松尾芭蕉《奥之细道》、《平家物语》(译林2017年版)等多种。
目录
译者序
序说
第一章 古代
一、萌芽时代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短小精悍,當行家言。文學史框架有時間與空間兩條線索,眼光足可寸鐵殺人,雖然後者我不認可他對六朝文學從表現轉為靜待客觀這種老派漢學觀念,但他山之石之下日本文學的玉還是被雕琢出來。對文本的分析到今天也不嫌過時,對這樣一本小書來說不可多得
三两句话就讲清楚了幽玄,比你日部分啰哩啰嗦半天屁都讲不清楚的所谓日本美学意识专著强太多了
这本书最为精妙的就是以“雅”―“俗”之辩为中心的叙述模式,以及对“雅”―“俗”之辩本身的讨论
文笔译笔极佳。可谓参透了文学本质的文学史书写:以“雅、俗”确定日本文学的两极,但二者并非对峙,而是互动与交错——与贵族文化、庶民文化间的沟通并行。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勾勒出日本“各世代的中心原型”即古代-日本式,中世-中华式,近代-西洋式。此外,小西甚一颇为尊重日本的文学性格即精神与自然的浑然(“物哀”之源),因此善于自省与返璞归真,“原型”的搜寻使整个文学史极为紧凑;而另一方面,他对文体自律性的追求促生了各文学样式的自洽:物语不同于小说的人为切割,其自身优势正在于无为。面广而专一,使得整个文学史丰满而有灵性。小西时刻警惕在当代语境下重审文学作品,以克服“重构”文学史的流弊,而试图做到生动的“建构”,令人感佩。美中不足是近代部分的论述较少,不过文学史永远是在生成的,因此也是残缺的,美的。
一开始知道这是篇幅很小的书,没想到古代、中世十分详细,尤其是能乐和连歌,篇幅看起来不是很大,却觉得尤其全面,甚至包括系谱。中世分了三期,没有知识储备的部分光看懂都不甚容易。近代如跋中提到是补写的部分,篇幅很少,以至于刚从中世俳谐、歌舞伎让人五里雾中的专有名词中出来,觉得可以在近代松一口气,没想到一忽儿就没了,让人哭笑不得。好在书后唐纳德·基恩的解说和小西甚一的跋,你来我往,十分幽默,一锅锅烧乌冬面之情跃然纸上。 全书始终围绕"雅"、"俗"的概念,以及精神与自然的关系,评价了各时期各类型文艺的特点,最后总结日本文艺的历史特点之一在于"雅"与"俗"分裂或对立的性格不浓厚。对我来说还有太多地方没弄懂暂且搁置,只能钦佩不已。
装帧超级精美!纸质也很好 我日本文学背景知识太薄 读这本还是蛮困难的,其中有些能读进去的,感觉很有趣 大部分还是有点难
雅俗之辩的美学观出发梳理日本文学 挺有趣的小书 可配套唐月梅的日本文学一起看
有出彩之处,也有强行论证之处,比如为了突出日本自然和精神的融合,就把中华说成自然和精神分裂……
1、日本文学自然和精神分裂的特性并不浓厚。作者认为中国文学的自然与精神彼此切断,这一点笔者难以认同。 2、雅的表现是追摹全然完成的形态,俗的表现指尚未开拓的世界。以雅俗为标准来看日本文学史,古代是俗,中世是雅,近代是别种的俗,近代尚未奠定明确的体例,因此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中世,忽略了近世成果之灿烂,厚古薄今,实属遗憾。
作者想定的读者应该对历代作品有相当的涉猎,所以我不太读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