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别人家的孩子的封面

别人家的孩子

[加拿大] 杰里米·格里马尔迪

出版时间

2021-04-30

ISBN

9787544782593

评分

★★★★★

标签

教育

书籍介绍

一个犯了罪的普通孩子的真实故事

珍妮弗·潘自小是一个聪明、勤奋、顺从的女儿,一个出色的学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她是钢琴老师眼中极有天分的琴童,冬奥会花样滑冰参赛者的实力人选,学校里全A成绩的保持者。十几岁的她从伪造第一张中学成绩单开始,一路炮制中学毕业证、大学录取通知、奖学金、课堂笔记、校园生活、大学毕业证……她用谎言织就了一段“美好人生”,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当谎言渐渐被戳穿,“理想国”开始一点一点坍塌,24岁的她冷血策划了一场弑亲谋杀,一幕家庭伦理的悲剧正在上演。

目录
【目录】
引子
第一部分 幻灭
1 侦破开始
2 第一轮讯问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就是那本,读完书稿之后很久不能平静的书。我从其中看到太多的共性,多数人的情况没有这么极端,而且幸运的有一些转机,让我们幸存了。但是那些存在在亲子关系中的问题,真的有被解决吗?真的被看见了吗?恐怕不但没有,还很吊诡的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甚或是人生的种种决定。很荣幸可以为这本书做设计,尽了绵薄之力。非常推荐第三部分的心理分析,以及第四部分的总结,本书并非为了评判是非抑或是讲一个猎奇的犯罪故事,而是“尽可能的抛开他们的犯罪事实,着眼于他们人性的本质来看待整个案件。”可以看到一家人如何从“爱”开始,走向悲剧,而其中又有多少机会,原本是可以扭转结局的……
惊悚的故事,严厉的家庭环境可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心智却是扭曲的,在“微笑面具“下藏着的是对至亲的仇恨、极度的叛逆。“别人家的好孩子”塑造了听话的空壳,却扼杀了天真和烂漫。 所以善解人意、性格稳定、经常鼓励认同孩子、善于倾听的父母,更能给孩子提供广阔的成长天地,只关注分数成绩面子物质,满足自己畸形期望的父母只会让小孩越来越极端。 珍妮弗对黄志光的迷恋是非理智的,因自身缺少安全感而寄希望于他人拯救自己,进而从情感上绑架控制对方,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也证明珍妮弗没有独立人格,只能依附于自我执念。
不太明白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强调珍妮弗“是反社会人格”、“进行了非常规的骗局”,在我看来是单纯的东方式鸡娃教育的失败逼她在错误的人身上寻求避难导致滑向深渊,黄志光在舆论上几乎完美隐身,甚至被塑造成一个被控制了的受害者,我个人觉得有失公允。
“好想做个全新的人呀”
【2021第19本】一个24岁的女孩如何从出类拔萃的“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一个雇凶枪杀父母的冷血恶魔,在这种骇人听闻的转变背后,除开她本人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凸显的是亚裔家庭普遍存在的专制打压式教育方式的弊病,父母反对的问题男友、逼子成龙的传统压力、职业规划的严重分歧、不同性别子女的差异对待……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可能遇到的两代冲突,最终积累发酵,演化成不可晚回的惨剧。书中对于主谋女孩做了详尽的心理分析,她撒谎、伪装、自残,成为了一个披着受害者外皮的冷血加害者和控制者,我甚至感觉,就算她没有对父母下手,早晚也会对那个她爱得死去活来的前男友下手,毕竟,当他想要离开她,有了喜欢的新女友,不再能满足她被关注、被宠爱的全能自恋幻想时,她的骚扰、恐吓和操控就已经表明,这是毁灭的前奏。
如果报复父母是珍妮弗策划谋杀的主要动机的话,她绝对不会错过这个控诉父母、宣泄愤怒的绝佳机会。 我相信,珍妮弗是真的希望父母带着对自己的美好错觉奔赴黄泉。 珍妮弗不想破坏儿女出色、家庭和睦这个假象。这个假象不仅仅是给父母的,同时也是珍妮弗留给自己的,她要把这个假象留在记忆中,这样她每每回忆起来都会自我感觉良好。
书还是很不错的,各个方面写的都比较详实,只是确实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只大略浏览了一下
误错以为是一本悬疑小说,结果几乎开头就几乎知道了真相,后面很长的篇幅只是在把警察破案和案件还原努力结合在一起,因为人名的原因看的有些累。不过全篇传递的一个存在于这个耸人听闻的案件背后的原因“活在别人眼中”倒是非常贴合现代社会里每个人或多或少所背负的枷锁,只是珍妮弗被这样的枷锁禁锢出了病态的心理和行为,在我看来有些匪夷所思,不过抛开父母的要求,谁又不是生活在别人的期待与评价里呢。
破案过程很无聊。最后一句话恐怖!(评论里提到方鸿渐,对家长撒谎真是由来已久……)
本来以为是一本关于推理的书,但读到一半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关于这场犯罪是怎么进行?更多的是要从这件事得到的启发(有关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心理健康)。之所以这场犯罪如此轰动,是背后的策划人竟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