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柏林日记的封面

柏林日记

(美) 威廉·夏伊勒 (William Shirer)

出版时间

2020-11-01

ISBN

9787544783767

评分

★★★★★

标签

近代史

书籍介绍
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柏林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焦点。《柏林日记》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电影,带领我们穿越回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冲突的时代。跟随威廉·夏伊勒的笔触,我们将亲历希特勒的崛起、欧洲走向战争的步步紧逼,以及普通人在动荡中的生活与思考。这不仅是一段个人的记忆,更是一部反映大时代变迁的社会画卷。
作者简介
William L. Shirer, an esteemed American journalist, news analyst, and historian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was born in Chicago. Serving as a war correspondent for CBS, he extensively covered纳粹德国的崛起与覆灭。被英国知名历史学家Trevor Roper誉为将“活生生的见证与史实完美融合”的卓越历史学家。其代表作包括《第三帝国的兴亡》(1959年)、《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69年),以及关于欧洲政治、期堪的纳维亚的作品和三部小说。这些作品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与耳闻,以第一手资料深入剖析纳粹德国时期的各方面状况,被誉为研究第三帝国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之一。
推荐理由
《柏林日记》是一部珍贵的历史记录,它以第一人称视角深入剖析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的欧洲社会与政治动态,特别是对纳粹德国崛起和二战爆发前后的详细描绘。作者威廉·夏伊勒以其记者的专业素养和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关键事件和微妙变化。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历史的独特窗口,也警示着我们警惕历史重演,对于研究国际关系、二战史以及对历史有深刻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读物。
适合哪些人读
对二战历史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深度剖析历史事件背后人性和社会动态的读者
希望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警惕历史教训的学者和学生
追求真实、深入历史现场的非虚构作品爱好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战争前奏
第二部分:战争
译后记
用户评论
偶尔有些惊人之预见性,偶尔又充满🇺🇸式偏见和幼稚,但总体值得一看
虽然据说因为年代久远,很多眼见不一定为实,但是希望有所参考。从当时在德的美国记者记述的日记中了解当时可能的一个情况。比如当时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安乐死”事件这一情况,比如纳粹当时对新闻的炮制和管控。
终于,读完了!!
在通勤路上一点点看的,很适合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读物,看完会记住一个个微小的历史瞬间,可能历史也就是由这些难忘的瞬间拼凑而成的吧 虽然说是作者个人的日记读物,但是可读性很强,结合着日期,看作者第一人称的叙述,感觉临境感十足,读着很爽。特别是作者多次近距离观察了希特勒,历史在眼前的感觉 很多场景的描述都画面感十足,在希特勒差点被暗杀的酒馆里;乘坐颠簸的飞机起飞逃离战争纷乱的德国,差点被气流搅乱坠毁山头的飞机上;还有在西欧海岸小镇里夜晚大家喝着酒,坐在窗边看着英国轰炸机在旁边丢下炸弹后的「烟火」
看起来小矮子和小胡子的事业转折点都是进攻俄国不成被反攻,其实在欧洲大陆搅屎棍介入时就注定了,八国元帅黄了炮兵上尉的霸业,战争贩子毁了步兵下士的宏图
《第三帝国的兴亡》前传。虽然作者目睹了纳粹的各种疯狂和残暴,但不得不说西欧国家打仗还是比较文明的,和东线的惨烈形成了了鲜明反差。想起另一本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写德国人在纳粹统治下的生活。现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获取真相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我不知道。
这本书是关于一位驻柏林的外国记者的日常生活,带我们走进了 1930 年代的欧洲(更准确地说,是从 1934 年到 1941 年二战前期)。书中关于那个时期有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对比二战史读互相补充。这本日记是了解战前纳粹德国部分事物和普通民众生活的独特窗口。德国的配给制始于 1939 年,不仅是食物,还有衣服、天然气和煤炭。战斗伤亡是被隐瞒或谎报,所以平民是难以知晓。所有的报纸都变成了宣传工具。
印象最深的是开会的时候戈林咬铅笔头。感觉这本日记没有太多作者自己的生活,像极了没发表的通讯报道,挺无聊的。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