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西线无战事的封面

西线无战事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出版时间

2021-04-01

ISBN

9787544785167

评分

★★★★★
书籍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德国年轻人怀着英雄主义的理想应征入伍,却在战场上历经血肉横飞、残肢断臂、炸弹毒气的残酷与荒凉。理想与信念、追求与梦想在战争的绞肉机中灰飞烟灭。战场成为无名士兵的坟茔,无数鲜活的生命化为死亡名单上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而送往德国的战报上却只有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 ~ 1970),德裔美籍小说家。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负伤,战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引起轰动,迅速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因为他的反战立场,纳粹上台后,将他与托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国籍,后流亡美国。194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次年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马克的家乡奥斯纳布吕克设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和平奖。 雷马克的著作大多带有自传色彩,用词精练,抒情的书写中却透出客观、冷峻的气质,被比作德国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说、三部剧本和两部文集,其中,《西线无战事》《凯旋门》《三个伙伴》《爱与死的年代》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 朱雯(1911—1994),江苏省松江县(现属上海市)人,著名翻译家、作家。1928年,朱雯进入东吴大学文学院学习,读书期间即开始翻译丁尼生、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同时也有小说和诗歌发表,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说集《现代作家》和首部长篇小说《旋涡中的人物》。大学毕业后,朱雯任省立松江中学国文教员,业余时间仍进行翻译和创作,还曾与施蛰存合编《中学生文艺月刊》。抗战爆发后西行,于广西桂林高级中学任教。1939年,朱雯初到上海,曾任中学教员和新闻翻译。1943年,因“抗日罪”被捕,出狱后前往安徽屯溪的上海法学院任教。战争结束后,他返回上海定居,在高校任教并翻译。 朱雯一生译著颇丰,主要有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凯旋门》《里斯本之夜》等多部作品及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他所译的雷马克作品虽然是从英文转译,但译笔忠实而流畅,感情充沛,影响深远。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看完了好几天才写这条短评。这本书非常精彩,但阅读过程却能让你相当震撼,甚至痛彻心扉。看这本书,不想观看一部渲染爱国、荣耀、英雄的战争电影,每个战士都是想活下去。这本书是尝试叙述一代人的遭遇,却不仅限于此。它有对战争真相的揭露,还有对那一代人心路历程的探讨。这对理解世纪初欧洲的思想也有帮助。这是一部精神史诗。 茨威格的话说的好:它无须渲染便可以征服你的心灵,无须夸张便能让你撕心裂肺。战争改变了一代欧洲人,古老的帝国的欧洲就此远去。战争的发动者大谈爱国、荣耀,而只有战士才明白真相。那一代欧洲人在纷飞的炮火下,经历着人类最邪恶的行为的摧残和人类最本能情感的改变。纵使一切都已结束,他们已经被永久地改变。纵使我们了解真相,终究无能为力。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没有读过这本书,没有资格讨论战争!
又便宜装帧又好,很喜欢
开始思考是否应该歌颂战争背景之下的英雄主义。我们唱响的到底是反战的歌声,还是那声将人性从躯体里碾榨出来的讽刺的尖叫。枪支、炮弹和坦克是机械,是无休止运转的杀戮机器。士兵也是。他们是金属探头,是传输机器和移动的肉墙。哪怕是片刻的停歇,理智也会让他们彻底疯掉。死亡和伤痛都不足为惧,但彻底摧毁一个二十岁老兵的,是对家乡,对和平,对没有炮火硝烟世界的一丝丝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希望。
很真实草 而且翻译很好
带着理想出征 却被湮灭在报告里
毕业论文参考
难以释怀的悲怆
第七章,等闲平地起波澜。
看的揪心 也太难过了 最后他朋友也死了 在他背上死了 手还是温的…战争到底对人做了些什么
插画是真的太棒了,翻译不太喜欢。上面几句话决定下面的一生,一战到二战期间实在太难过了,和平是如此稀有。难怪当初会是禁书,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