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废墟上的未来的封面

废墟上的未来

[澳大利亚]林恩•梅斯克尔

出版时间

2021-11-01

ISBN

9787544786515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2019年美国考古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

★ 作者林恩•梅斯克尔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策展人,康奈尔大学A.D.怀特特聘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作为一名资深考古学家,她曾在世界各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合作,收集到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接触到许多其他学者接触不到的档案与信息,并基于此,展开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度研究。

★ 本书是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机构历史,追溯了从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时期,直至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又至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1976年《世界遗产名录》设立、1992年世界遗产中心成立的一系列理念与实践上的变化演进。本书详细考察了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论及许多著名案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旗舰项目埃及—苏丹努比亚、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的保护工作,又如较晚近的围绕马里廷巴克图、叙利亚帕尔米拉的争议。

★ 本书以世界遗产项目为切入点,呈现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际主义理念与和平梦想在人们头脑中的起起伏伏,引读者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并认识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反复无常的全球使命,这是极具原创性且适时的重新评估。一方面,本书关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和不断变化的考古实践;另一方面,它是对国际历史和当今世界更广泛的遗产保护政治的重新解读。对研究国际主义历史、当代全球政治以及世界遗产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保罗•贝茨,牛津大学

这部适时且重要的作品综合了人类学、政治学和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察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及遗产……作者真诚而发人深省的论述聚焦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能力和利益,同时强调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和历史行动……强烈推荐。—— 《选择》

梅斯克尔呈现了大量案例研究,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法律框架进行了分析,为当下迫切需要的改革提供了论据。—— 《纽约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促进和平、人道主义及跨文化理解的政府间机构;其备受瞩目的世界遗产项目则致力于保护对人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然而,在该机构的实践中,这一使命时常遭遇困难与挑战。

本书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图拯救世界遗产的历史,综合考古学、政治学视角,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及长期人类学探索,考察了该机构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尤其聚焦于文化遗产。书中论及许多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叙利亚帕尔米拉等,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该机构全球遗产保护使命的成就与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本书呼吁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以及遗产保护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乌托邦
第二章 国际主义
第三章 技术统治
第四章 遗迹保护
第五章 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1/11/23/%e5%ba%9f%e5%a2%9f%e4%b8%8a%e7%9a%84%e6%9c%aa%e6%9d%a5/
2019年美国考古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呼吁大家重新理解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以及遗产保护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
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困局可以窥见普世价值与民族国家间的巨大张力——尽管我们无法承认世界上有一种适合所有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但我们倒也不至于滑跌到亨廷顿的相对主义悖论中。 科教文组织的世界历史遗产保护活动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目标,为此许多富有正义感的人付出了心血与努力,但七十年来,结果似乎并未让人满意,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科教文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履行的承诺,更在于恐怖主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的盛行——世界有可能变成巴尔干,为了避免悲剧,我们必须重拾那些曾经伟大的思想:和平、自由、平等、民主…… 上个世纪初,威尔逊总统向人们描绘了世界联合的蓝图,但最终却只能目睹二战的爆发和红色政权所激发的冷战局面,威尔逊作为理想主义者也遭到失败——但并非说这些是没有意义的,那些伟大的理念如同路灯,指引我们前行。
今天说要准备防备急救包,地球就怕一个炸弹
绝大多数离不开政治与利益,而要存续又需要希望与理想。
10。看完了多少有些唏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对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联合国组织面对的普遍问题。框架、协议、公约,无论达成多少,最终都无法抵消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间行动,更何况经费的来源也是由成员国捐赠。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初衷是拯救和恢复战后的人类文明,保护人类的“过去”,但在运行的过程中民族国家间的政治冲突、对文化遗产的争夺、民族国家对教科文组织所代表的“国际行动”的排斥,文化遗产所在地居民对于“保护过去”还是“保护现在”的争论,甚至是新生政权/组织通过毁灭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符号表达政治意图的行为,都是对创始者的理想主义的极尽讽刺。 看过的一句话用在这里也非常合适: “地球村这个词原来真的存在过,现在像是它的余烬。”
“不是为了上天堂,而是免于下地狱””内容案例非常丰富,有非常多的启发。特别是中间有提到在叙利亚遗产面临被毁风险时,各国代表还在为谴责声明的个别字眼争得不可开交,莫大的讽刺。但是,这样内容精彩的的文化遗产必读书却被差到离谱的翻译毁得我差点打三星。“预备名录”“缔约国”这样的常用术语通篇译错,中学地理历史都能一眼看出的常识错误俯拾即是。
和最初的想象差不多,最大的贡献是扒黑幕,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项目进行祛魅。其他……就不说了。 至于翻译,很奇怪,日常用语翻译的很顺畅,专业用语却问题很多,甚至把States Parties(缔约国)译成了国家政党
在民族国家主导的背景下,想依靠国际组织做点事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