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封面

麦田里的守望者

J. D. 塞林格

出版时间

2021-06-01

ISBN

9787544786966

评分

★★★★★
书籍介绍
我叫霍尔顿,16岁,身高快一米九,半边脑袋头发花白。但我爸说我像个小孩,好吧,可我还是觉得自己远比实际年龄成熟。假如你乐意听,我就跟你聊聊我前阵子的几件荒唐事吧。 首先是我考砸了。比如写作文,我喜欢表达自己心里的东西,但他们更在意你标点用得对不对,假如你自由发挥,就活该得低分。有些科目我没用功,但我还是很尊重老师,可他一点儿面子也不给我留,让我很难过。前不久有个男孩从宿舍窗口跳了下去,霸凌他的人却什么事也没有……我买了顶红猎帽,也许会被当成怪人,但戴上它我感觉自己挺酷。 我那自恋的室友让我帮他写作业,因为他得去约会。约会对象是我暗恋的女孩,可他连她的名字都能记错。我跟那小子打了一架,准确说,是我骂他结果挨了顿揍。 我心情不大好,想着给自己放两天假,去市里散散心。然而我遇到的每个人都让我更难过。我问出租车司机公园湖面结冰后,野鸭去哪里过冬了?我问见多识广的同学,爱与性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我问我信任的老师人生是否只有一种标准答案?没人回答我。 我太难受了,想要逃离这里,找个安宁的地方度过余生,又怕我妈崩溃。我想去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抓住那些跑向悬崖的孩子。 但是,会有人来抓住我吗…… 太多书教人如何成长,而这本书展示成长真实的模样。让每个正青春或曾青春的人,都心有戚戚。 J.D.塞林格(1919—2010):青年人的精神守望者,传奇的文学隐士。 塞林格从小聪慧却不适应学校教育,三进大学均以退学告终。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部时,才华被良师发掘,开始写作。 1942年,23岁的塞林格入伍,受命成为军中“伪装者”。两年后他怀揣《麦田里的守望者》手稿参加诺曼底登陆,九死一生。战后的1951年,塞林格32岁,他打磨了十年的《麦田》终于问世,甫一出版便引起轰动,小说主人公少年霍尔顿一时成为精神偶像。 塞林格之后出版的《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哲学意味渐浓,十分考验读者。就在名声大噪时,他选择逃离公众视野,隐居僻地,余生成了传说。塞林格生前曾嘱托将版税收入捐给动物保护组织,故事照进现实,书中霍尔顿牵挂的野鸭,确实得到了来自麦田的守望。
目录
01
02
03
04
0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美国50年代青少年的目标与价值观念的宣言。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絮絮叨叨之间,是很强的叙事控制。霍尔顿害怕的并非长大与成年,而是害怕真实的自己没有被人看到,害怕真实的自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淹没、被阉割。
【2021066】也是头回看的时候没太当回事儿的作品。可如今看到这段话,“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我是说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唯一真正想当的,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哦,破眼泪直接掉下来。
我居然真的他妈的读完了这本该死的书,我是说这真是本该死的书。这个翻译真的逗死我了。要是你也在旁边你就知道我的意思了,我是说这小傻逼真的逗得要命。
看到后面笑疯了!看谁都不顺眼,一天胡思乱想,胆小却能装。这不就是青春期么?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可以为了一个理由谦卑地活下去...
本书讲述了一个满嘴脏话的16岁少年霍尔顿在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在纽约徘徊的三天发生的事。文中没有堆砌的词藻,都是日常化的口语表述了少年的真实感受,内容涉及战争、信仰、性、爵士…在那个霍尔顿看来混乱不堪的世界里,霍尔顿要守护的是早夭的弟弟小艾里、年幼的妹妹菲比,甚至是跳楼死去的同学,是对纯真的守护,保护他们远离虚伪丑陋,远离战争谎言。 脱离时代背景去谈作品则毫无意义,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大量新中产阶级诞生,财富积累与战后伤痛并存,人们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进入了一个极痛苦的战后反思期,麦田少年、垮掉的一代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这本书有点半自传色彩,塞林格的一生就像是一场慢镜头的自杀,终极目标就是消失。霍尔顿身上也能看出塞林格的影子。
这书就像一个讨厌的、攻击性很强的年轻人给你吐槽了几天几夜,起初你觉得不屑、鄙夷,觉得他说的都是些青少年才在乎的东西,但后来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和这个愤怒又无力的年轻人差不多,痛苦浮出水面,你们都沮丧起来。
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的作品。同样是无可挽回地走向堕落的少年,他们都对《了不起的盖茨比》无比热忱。他们希望追求内心的梦想,却因浮华的现实而迈向苍凉。
如果少年时读它 估计会读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