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的封面

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

[德] 阿克塞尔·霍耐特

出版时间

2021-08-01

ISBN

9787544787109

评分

★★★★★
书籍介绍
阿克塞尔·霍耐特是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旗帜性人物,他所开创的承认理论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在本书中,霍耐特通过重构黑格尔“为承认而斗争”这一早期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承认的正义理论,并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来探讨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再生产与个体认同机制之间的关联,以及承认的心理基础,展现出了承认理论与社会学、政治哲学,以及精神分析等诸多学科的当代相关性。 阿克塞尔·霍耐特(1949—),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旗帜性人物,曾任柏林自由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代表作有《为承认而斗争》《权力的批判》《承认:一部欧洲观念史》等。于2016年被授予都柏林大学荣誉“尤利西斯奖章”。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黑格尔主义的根基
第一章 从欲望到承认: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基础
第二章 实现了自由的王国:黑格尔的“法哲学”概念
第二部分 系统性的后果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理论逻辑超强,今年迄今读过的最佳专著。每一章节都带来深度启发和思考。值得反复研读。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是一以贯之的。书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承认、组织化的自我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悖论”几篇论文颇有启发性。关于批评理论和精神分析学合作之可能的四篇论文感觉单薄了一些,只是点到为止。唉,跨学科研究不容易啊,步子可不敢迈太大。相比较《为承认而斗争》,这本的翻译很是良心。
清晰、朴素、有延展性。清晰,是因为单拎出第二章来,就已经是黑格尔法哲学了不起的研究了:朴素,是因为他不惜使用一些心理学的概念来说明问题;有延展性,是因为他明明可以做一流的注疏者,却始终关注现实,有追问的姿态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改变了《为承认而斗争》中的观点,认为《精神现象学》同样坚持主体间性立场,将“诸如社会实在这样的客观精神,解释为一组有层次的承认关系”;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理念是规范性重构;当代程序正义的理论将自主性当成了类似物的东西,把正义的实质内容规定为可自由支配的、被均匀分割的益品,而国家则成为分配者,但这种图景无法描绘自主性所必要的社会中多层次的承认关系;反对哈贝马斯的区分,认为在市场中劳动也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需要以社会整合而非系统整合的视角考察之;从阿尔都塞那里挽救一种非意识形态功能的承认,尽管霍耐特的方案看上去过于简单;个体主义本真性被新自由主义作为生产要素而整合,个人被迫追求自我,忧郁症频发;反驱力理论,坚持客体关系理论下的主体间哲学人类学,人有融合冲动,有正面的承认关系。过渡客体带来世俗安慰。
五颗星:欲望是个体意识的萌芽,而否定他体是自我承认与认知的界限;正义既“应得”,其次才是“需求”,参照系既个体不同之自我对照。
是德国人擅长的渊博又无聊的类型。黑格尔自我意识诸层次做铺垫直指核心——重构正义的政治哲学以弥合其与政治实践的裂痕,再探讨多种理论框架如何接纳、生成承认的主体间主义(社会理论、精神分析、Frankfurt传统……)。感觉关键在第五章,与阿尔都塞对话浮现问题:承认在何种意义上是意识形态?在何种程度上发挥再生产与社会支配功能?如何、能否区分承认的正当/不正当形式?如果不给出答案,承认理论就无法完成它的自我期待——作为社会批判的理论角色。 @2022-01-20 17:25:23
lebendiges Selbstbewusstsein. |由此想读涂尔干和温尼科特。
没看之前,以为就是把黑格尔“为承认而斗争”那一套主体间性辩证法拿出来用,看了才发现,卧槽,霍耐特理论野心极大。上来就把罗尔斯式程序正义推翻了,扬言要进行规范重建。重建涉及面很广,包括正义原则、个体意志、社会劳动、意识形态、国际事务…作者试图在普遍社会面建构一种“承认”关系,贯通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按照那种基础性的承认规范的要求去安置,并在社会层面配备一个实存的社会领域,这是正义的”。此书很好彰显了霍耐特作为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掌门人的视野,影响广泛,像之后其弟子罗萨提出“共鸣”理论之类的,亦无非是其平庸的翻版。
书的前几个部分感觉有点平淡,最后向精神分析的延展比较有意思:一方面以“前社会”角度剖析人的承认行为,另一方面为“前社会”向“社会理论”的过渡提供奠基性的理论。看完之后感觉精神分析似乎也算是理解大众行为社会现象的又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