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寻蜂记的封面

寻蜂记

[英]戴夫·古尔森(Dave Goulson)

出版时间

2021-11-01

ISBN

978754478812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机智幽默、对大自然充满孩童般热爱的昆虫学家戴夫·古尔森绝对是理想的旅行伴侣,从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到萨塞克斯郡的灌木丛,从东欧的波兰到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得以发觉,原来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丰富多样的蜂儿正嗡嗡谱写着生命的乐章。非凡的昆虫世界里,隐藏着令人着迷的博物学真相。这是一段纵贯全球的寻蜂旅程,也是献给坚韧自然的生命赞歌。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索尔兹伯里平原和尖叫熊蜂
第二章
本贝丘拉岛和卓熊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①序言里作者童年时代到处淘气淘成了博物学家/科学家的故事挺有趣;②虽然是讲蜂,但跨学科讲了很多当地历史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点非常好,很人文,作者写得也不枯燥,比如当年西线战役导致英国军方买了一块地在上面开坦克,结果坦克压出来的坑养活了丰年虫;比如【西方人携带天花病毒灭了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是如何在熊蜂身上再次发生的;比如围观作者如何苦于给蜜蜂定种而每天观察熊蜂的生殖器;比如城市里被工商业弃置且有污染的“棕地”是如何支撑起独特的环境和物种多样性。诚如作者所说,自然总是会想法设法溜进来,但首先我们得给它留一线生机。
但愿我们的周围多些花草之地,吸引我们的孩子们喜欢自然,热爱自然。
Nikolaus Geyrhalter的纪录片Homo sapiens (2016),记录了人类留下的一片片森然哑然的残骸遗迹——文胜质之史。 这本书是从博物学的角度讲述着世界各地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以及人们为修复环境所做的诸多尝试。作者以寻访欧洲和美洲的蜜蜂为契机,对所到之处的生态作了博学多识的探寻、观察和解读,有人类文明对自然生息的涂炭,满目疮痍;也有生态文明于潜移默化中的勃勃生机,琳琅满目;用笔轻松诙谐,用意满怀企盼——质胜文之野。 其中提到的“再野化”“营养级联”等等内容,使我联想起以前曾参与过的矿坑治理项目……还有在梨花怒放的时节,老乡们倾巢出动,用鸡毛、香烟滤嘴做成的授粉棒……唉!苟相忘,勿富贵。
序言从过去回忆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告诉大自然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后面每一个小故事或者说研究都描述的尤其详细,作者的经历很真实,有这样的研究型导师真乃大幸。作者的生态观是极其正确的,特别是最后一个故事真是把自身观念与实际所见所研究充分结合,还有幽默的语言能力,最后提的一句话:环保始于家。我们每个人都要也应要力所能及。
全书的八个章节,即是八个截然不同的生境的寻蜂故事。在旅途中有颇多令人意外的发现,也让作为读者的我获得了很多全新的认知。比如说军事训练区、工业的废弃用地,都能意外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保护区。对一片荒野的“再野化”粗放管理,环境可能好于精细化管理的保护区。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影响着波兰农场的生产方式和当地的熊蜂种群……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塑造着不同的物种,如何保护蜂群,人类还需要做太多的改变和探索。
才知道小时候抓到的大蜜蜂🐝叫熊蜂。读起来很舒服的一本书,关于熊蜂,关于生态,关于人与环境。近郊的“再野化”看着确实是比较“经济”的方案,不用太多以来人类干预,真正回归自然。
8分。 一位熊蜂学家对于熊蜂、对昆虫、对自然的热爱,在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在序言里讲述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从此便与自然、动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后走上了成为生物学家的道路。 随后,是作者在全球寻找各种熊蜂的所见所闻。 有高山、有峡谷、有海岛、有庄园……足迹可谓遍布全球了。 这一趟趟旅程还是十分新奇且精彩的,作者从熊蜂的角度带我们见识了低矮世界的勃勃生机与盛趣盎然。 作者也时刻在所见所闻中,对人类的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对保护自然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自己的一点意见。 也是一本有趣的散文体裁的科普类书籍了,值得一看! 【2022年01月21日——2022年03月11日阅毕,在深圳南山科兴科学园A4栋于FaceNote N1S上】
印象里关于身边熊蜂最早记录是小时候,一群大年龄的孩子带着我们去找熊蜂蜜吃,当时第一次看到熊蜂的巢竟然在地面洞里,潮湿而又黑暗。而第一次也成为了最后一次,随后几十年再也没有见过。后来去流石滩看鸟,发现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熊蜂竟然是高海拔花朵的重要传粉者之一。我一直遗憾于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一无所知,更心痛很多物种再没关注到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它们活了千万年,为各种植物的繁衍贡献了无数了声明,消失的却是那么悄无声息。所以从去年开始,我关注周围的所有一切生物,并通过自己的公众号去介绍它们。虽然大部分现在连种都定不出来,但是希望照片足够多,能为美丽的它们留下一份影象。
3.5。对熊蜂没啥兴趣,最有感触的反而是本书的序言——从小生活在水泥森林里,虽然很难,但我们还是得要热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