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批评的返场的封面

批评的返场

何平

出版时间

2021-12-01

ISBN

9787544788533

评分

★★★★★
书籍介绍
何平不是通常意义的学院批评家。近五六年以来,他主持《花城关注》栏目,召集“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主编“现场文丛”和“文学共同体书系”,现实地影响当下文学生产和生态,以兑现其重建文学批评的对话性和公共性的批评理想。本书基于长时段文学史和大文学观的整体性,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勘探并重绘全景式的中国当代文学地图,是一部文学现场的原生档案。不唯如此,在何平看来,批评家扎根文学现场,参与文学生产和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传统。秉承这一传统,本书其理念、姿态、实践、范式和文体都呈现出独特的个人批评风格。 全书分为“思潮”、“作家”与“现场”三辑。“思潮”,是何平对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二十年中国文学整体的勘探和思考;“作家”,是一辑作家个案研究,他以阿来、迟子建、李洱、艾伟、邱华栋等五位作家为样本反思中国当代作家的审美创造;“现场”,是一份私人文学档案,收录了从2017到2021年作者主持的三十期《花城关注》栏目的总评。 何平以批评家的审美敏感和独立判断,梳理和辩识丰富的文学现场,提取新的文学风尚和审美经验,关注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重要文学议题:地方性和世界文学、传媒革命、AI技术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代际和青年写作、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的历史逻辑、多民族文学和文学共同体、新兴文学样式和社会变革等等,从文学的时代议题切入,实现文学批评返场中国当代文学和它关联的现实中国,彰显文学批评有态度、有温度、有感情的有效性和现实感。 何平,生于一九六八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有《散文说》《何平文学评论选》《无名者的生活》等。主编有“文学共同体书系”“现场文丛”等。2017年,发起“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同年,开始主持《花城》杂志《花城关注》栏目。
目录
序返场:重建对话和行动的文学批评
思潮
“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这样的生活”——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如何叙述地方
新世纪传媒革命和70后作家的成长
二论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何老师旺盛的精力还有对于前沿现场的深入与洞见真的很让人佩服,汪曾祺阿来迟子建万青五条人AI写作网络文学,银翼杀手就算了攻壳机动队何老师也有了解哈哈,听说之前他还请过五条人来学校做过讲座。很赞同何老师的一句话,大意就是文学评论也应该“好玩”,但是这样的“好玩”其实也是一种举重若轻式的。
非常重要的一本集子,何平老师不仅努力让批评回归文学现场,更是不断制造出新的对话场域,让返场超越口号,成为具体而有效的思想互动。
内容质地坚硬的一本书,收入了何平老师这几年的批评写作,对于理解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有很多启发,尤其是“花城关注”栏目中的文章,深入当下的文学现场,有真知灼见。微瑕是仍有些地方受理论表达的影响稍显生硬。
供职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何平老师的最新文艺批评合集。书名很好地概括了这部文集的三重意义指向——一是指作者在社会上打拼多年之后,重回学术场域与文艺批评场域;二是指作者系统回顾自己最近几年的文艺批评实践与作品精华;三是指作者在文艺批评越发学院化、体制化、人情化与异化的大背景下,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批评写作实践,呼唤真正基于作品文本细读、基于与文艺作者的创作对话、基于“君子不器”的大文艺格局的批评的“返场”。虽为65后学者,虽然本书的主题仍然严格限定为文艺批评的范畴内,但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不俗的学术功底、良好的作品领悟力与鉴赏力与开阔的赏读视野,都赋予了这部文集以很强的可读性、参考价值与文本厚度,是完全可以跟活字文化策划的“视野丛书”里的作品齐观的文集,值得推荐。
看见乔纳森推荐才想起来也读过。通过这本书确实认识了不少作家。可是也确实很困惑,尤其想问问作者:您这本书叫批评的返场,但目前看起来对每个作家都有几乎平均的批评,那我想问返场的意义是什么?批评家的存在如果是树立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那您这本书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个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生,我不是很能理解。
重建对话和行动的文学批评,何平教授的最近评论集,从思潮、作家、现场三个纬度对当代文学的审视与诊断,书中对于作家作品的细读和长论很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