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日常的弦歌的封面

日常的弦歌

王尧

出版时间

2023-01-01

ISBN

978754478892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1.走进“不为人知的西南联大”,讲述理想与传奇背后的故事

确凿详尽的日记、会议记录、薪金收入、回忆录,学者王尧将史料作为底布,绘制一幅泛着拙朴光芒的联大群像:在“做行政”与“治学”之间摇摆的郑天挺、治印谋生的闻一多、做“定胜糕”补贴家用的梅贻琦夫人、因贫病交加不得已典当行军床的朱自清……在熠熠闪光的传奇背后,学者王尧回到联大人物的生活中,回到他们鲜活的经历中,去聆听日常的弦歌。

2.刚毅坚卓,弦歌不辍,西南联大何以创造奇迹

联合办校的困难、师生生活的窘迫、新文化与旧道德间的徘徊、学术自由与权力博弈……他深入历史腹地,与那个时空、那些故人以“刹那即永恒”的方式相遇,你会听到联大学人的窃窃私语,理解他们在某个路口的选择。作者以“同人”之心,体贴他们的生活习性,更共情他们的际遇。

3.观生活之微,问大学之大:西南联大寄托着我们的大学理想,尤其是知识人何以自处的省思

这部随笔不旨于为西南联大镀上一层浪漫主义光辉,它尝试追问的是,教育体制中人如何在历史和现实中与自己相处,与大学相处。书中描绘的,既是一幅宏观的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像,也是一张张纤毫毕现的个体心灵图景。

4.典藏精装,质感双封,收录联大珍贵历史照片

打开书,第一张是西南联大校门的照片,跟随作者的文字足迹,从这个“校门”进入西南联大。

【内容简介】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仅存八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高峰,关于它的著述亦弥漫着传奇色彩。王尧另辟蹊径,于日常生活中聆听弦歌,在历史回响中抵达现场,西南联大于是有了一个全新的讲述。

“三驾马车”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大师巨匠陈寅恪、冯友兰,名士风骨朱自清、闻一多、郑天挺……作者回到困境、欢愉、黑暗、光明、约束、任性、革命、保守、崇高和卑微等鲜活的肌理中去叙述西南联大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物。论联合,“在动乱时期主持一所大学本来就是头痛的事,尤其要让三个个性不同历史各异的大学共同生活”;论制度,“三校的传统便是学术独立,教授治校”;论社会,“昆明一隅,九儒十丐”;论知识分子,“他们一直思想和生活在新文化与旧道德的双重秩序中”;论生活,“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年代,能够放下一张书桌并读书,便是心安之处”……

西南联大的回响遥远而清晰,后世读史者怦然而生敬意。西南联大何以可能,大学之道何以相传,知识分子何以自处,这些问题延续至今,文明之火亦藉此而光焰不熄。

【相关评论】

作家的写作在精神上都应该是知识分子写作。反过来说,许多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坚守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仅仅是呈现了一些思想,而不是真的拥有思想。王尧是一个具有文化抱负的、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小说家、散文家,他的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写作”。

——毕飞宇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

王尧写西南联大,如果时光倒流,我们能否像那一代学人那样生活和工作。这样一种内心自问的慨叹能够引起我们每一个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反省。

——张福贵 吉林大学教授

王尧写到西南联大的不易,写到被大事件、大人物淹没的女性。他作品的蕞大魅力是做到了充实和丰盈的,他所选的视角是内在微观的,因此,他的写作具有文学和生活的质感。——张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日常的弦歌》是关于西南联大那些光辉人物的日常与传奇,王尧并不像时下的流行文化一样去追慕大师,为西南联大镀上一层浪漫主义的关怀,他有自己的问题意识,他尝试解决的是一个教育体制中人如何与他的大学相处,与困难重重的体制相处,与自己相处。

——岳雯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

王尧回到西南联大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回到他们的鲜活的经历中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写作,在这个意义上,王尧的散文随笔也就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史。

——张燕玲 《南方文坛》主编

王尧,作家、评论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出版学术专著多种,另有长篇小说《民谣》、散文集《一个人的八十年代》《纸上的知识分子》等,在《南方周末》《收获》《钟山》等多家报刊开设散文专栏。

目录
弁言
支柱艰危的“孤臣孽子”
昆明一隅,九儒十丐
“五四”的光和影
“在动乱时期主持一所大学本来就是头痛的事”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中国人喜欢造神,遇到一个美好的品德,就喜欢把它化约为一种抽象的精神,捧上神坛,谓之为理想的火种,最后一片净土,而不去挖开净土去看内里的具体细节。这不可谓不是一种偷懒和敷衍。而只有走进历史的细节,才能看到具体的人性、困境、十字路口的抉择,物质的匮乏,精神的分歧,以及职责和志业的取舍。只有在这些具体而微的抉择中才能体现个人的品性,不是抽象的精神,而是具体的爱恨。只有这种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真实情感才打动人(指路朱自清那篇)
西南联大的历史无疑是沉重的,但同时也是伟大的。正因为秉承着学术自由和人格独立的理念,才能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依然时刻不忘初心,高山流水,教学相长,在艰苦的岁月里写下教育史上堪称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由尘封的史料、日记,发现了一个我从未料想到的联大人的日常生活园地。三校联合背后藏了许多人情与博弈,需要真诚而又不失圆润的处理方法。王尧写了蒋梦麟,视角非常妙,看似“敷衍”,但也确实是那时他的一种选择与让渡。虽然没有直接写主持校务比重最大的梅贻琦先生,但仿佛处处都有他,引得我想去看梅先生相关的文章了。校务教务与学术研究的矛盾,在郑天挺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想到他要管理如宿舍分配等如此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务,正因这些细节,更能理解他的不就与请辞。物价飞涨,韩咏华做糕点去卖,夫人们大多时候都被遮盖了,而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是重要的支撑。朱自清的内心太切实了,谁不是大时代的一名小卒呢?几欲落泪。“五四”与“新潮”业已成为过往,呼号声也逐渐听不见了,但至少还有一些回响,还有人在听那时的弦歌。
这个世界不止一个王尧啊豆瓣。
我喜欢王尧的散文,有内容有思想有温度,冲着王尧的大名,买了这本书,有幸得到他的签名。写西南联大的书实在太多,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同类书中实在一般。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史料,说一些常识,文采、思想、知识上都很一般。
作为一个有“联大情结”的普通读者,大多关于联大的著作,都像是满足考据癖的“趣味掌故”。但从本书中,读到了一点悲凉,为五斗米折腰,为前路而迷茫……中国最顶尖的学者们都如此,民众又当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