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帝国的铸就:1861—1871的封面

帝国的铸就:1861—1871

[美] 迈克尔·贝兰(Michael Knox Beran)

出版时间

2022-02-01

ISBN

9787544790208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1861—1871,在历史星河中格外耀眼。林肯、俾斯麦和亚历山大二世在各自的国家推进改革,铸就了自由的国度,也见证了强权新哲学的兴起。 美、德、俄三国的革命都以自由之名进行,方式却迥然不同:林肯要给予美国“自由的新生”,废除了黑奴制度,为美国跃居世界头号强国开辟道路;俾斯麦以“铁血”推行强权,统一了德意志诸邦,为统一德国的崛起扫清障碍;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改革,打碎了农奴制的枷锁,使俄国走上现代强国之路。改革巨匠们以各自的风格塑造了美、德、俄,使三国走上了自由、专制、革命三条不同道路,并奠定了当今世界的格局。 贝兰理清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将美国内战、俄国废奴、德意志帝国建立按照时间切面有机联系起来,揭示了林肯、俾斯麦、亚历山大二世被历史选中、成为改革巨匠的必然原因,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规律。 迈克尔·贝兰(Michael Beran),律师,畅销书作家,多篇文章见于《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国民评论》等报刊,著有《胡蜂:美国贵族的辉煌与不幸》(Wasps)、《最后的贵族:鲍勃·肯尼迪与美国贵族的终结》(The Last Patrician)、《杰弗逊的恶魔:一颗不安分的心灵》等作品。
目录
插图
致读者
前言 三人之死
第一篇 坠入深渊
第一章 绝境边缘的三个民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写美国的部分最枯燥乏味。
这本书开篇就写了“三人之死”。三位改革领袖,林肯和亚历山大二世皆死于非命,只有俾斯麦寿终正寝,活了83岁。 这个三人之死仔细扒开来看,其意义都重于泰山。 林肯是死在了美国南北战争刚刚胜利之后,志得意满看着戏时被一枪毙命。解放奴隶战争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在他死后被敌视黑人的副总统约翰逊抹去了一半,搞《黑人发令》,一朝回到解放前。 被刺杀不止一次的俄皇亚历山大二世,终于还是没有逃过死神的眷顾。他走了,他儿子把他的改革成果拂了个干干净净,真是“勿使染尘埃”,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埋下了罗曼诺夫王朝覆灭的种子。 唯独活到老死的俾斯麦,也被刺杀过,但是被射击了好几枪硬是活了下来。反而坚定他的改革决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他觉得老天都是站在他这边的。 有时候历史拐个弯,一切就不一样了。
很流畅,将三位改革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描写得很精彩。三位主人公都是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刻上台,面对汹涌而来的历史大潮,一位选择适应,一位选择拥抱而另一位选择驾驭。时局凶险,风高浪恶,以致三位中的两位身亡命陨,另一位也不免黯然下台。三个人方法不同,程度不同,留下的遗产也不同。亚历山大半途而废,沙俄终至覆亡;俾斯麦取巧图便,德二先天不足;林肯知难而进,米帝终归一统。自己的一点浅见:聪明人多为糊涂事,成就最大的反而是朴拙愚直之人,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吧。 译笔文采斐然,但个别译法有些别扭。
聚焦1861年至1871年的俄、美、德三国,再现亚历山大二世、林肯、俾斯麦的改革之路,尽管三人的改革方式大不相同,但最终铸就了全新的更为强大的“帝国”。本书以时间为轴,以优美通俗的文字讲述三国变革历程,除了政坛大佬的纵横捭阖,文艺界、学术界的精英们也作为见证者与参与者讲述不同阶层在时代浪潮中的见闻。书中着重强调“浪漫主义”对改革者的影响力,他们努力将青年时代受到的浪漫主义影响通过成熟的政治手段付诸实践,完成了帝国的崛起。本书出场人物众多,涉及诸多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主线虽然可以更好地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比较,但在如此巨大的信息量下也会出现一些遗漏与混淆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非常必要。
作者似乎是个文科生,在试图理清德意志,沙皇俄国以及美国在那个年代发起改革的前因后果的时候,缺乏各类数据的支撑,甚至南北战争前南北之间生产效率,总值之间的对比也没有,没有数据支撑,又何谈变革?在书中作者似乎把三国推动改革的起因都归咎于上帝的旨意或者理所当然的选择,让原本可以详细描述19世纪中三国推动变革的前因后果的作品,成了一本站在上帝视角的流水账,说到底,书里讲的最多的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只能当历史科普小说读读。
美德俄三国如何崛起如何塑造世界格局的故事,要放床头耐心读。
1861-1871年三位位高权重的国家领袖林肯、亚历山大二世和俾斯麦,他们如何凭借自己对未来的远见卓识,实施国家改革方案,以及他们在推行自己方案过程中的困境,在本书中都有绘声绘色的精彩细节,同一时期的不少历史人物也相继登场,让我们了解今日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刻的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