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 夏坚勇 深耕宋史十余载大成之作
读历史归根结底是读人性
“夏坚勇懂人性,帝王君臣都是人,懂人性自然也会懂帝王。不过是将心比心,贴近各人心理罢了。”
《绍兴十二年》“宋史三部曲”第一部
深度回望绍兴十二年 靖康之耻、宋金和议、岳飞被杀、“中兴盛世”的时代风云
《庆历四年秋》“宋史三部曲”第二部
从庆历新政入手,拨开北宋兴衰转折之迷雾,再现士人精神湮没的辉煌
《东京梦寻录》最新长篇历史散文,“宋史三部曲”收官之作
东封、西祀、南谒,揭露北宋真宗朝“一国君臣如病狂然”的隐秘真相
分别由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入手
从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与君臣制衡,到勾栏瓦肆和引车卖浆的市井百态
厘清局内人行为逻辑,轻松读懂人性的复杂幽微与亘古如斯!
套书附赠宋元素精美金属书签,再现千年前大宋芳华!
【编辑推荐】
▲ 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坚勇深耕宋史十余载大成之作,
包括《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三种
分别由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入手,从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与君臣制衡,到勾栏瓦肆、引车卖浆乃至风月男女的市井百态,上至天文地理、皇亲贵胄,下到黎民百姓、贩夫走卒,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带你毫无障碍亲近宋史。
▲ “夏坚勇懂人性,帝王君臣都是人,懂人性自然也会懂帝王。”
厘清局内人行为逻辑,轻松读懂人性的亘古如斯!
历史是人的历史,读历史归根结底是读人性,“夏坚勇‘宋史三部曲’吸引我看下去的魅力,很大的原因在于他的‘懂人性’。帝王君臣,都是人。懂人性自然也会懂帝王。不过是将心比心,贴近各人心理罢了”。
他“在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大坐标上寻找新的审美对象,也寻找张扬个体灵魂、反思民族精神的全新领地”:君臣之间不动声色的暗自较量,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此消彼长,顺应时事放下清誉顾全大局的宰相……
开卷有益职场必读,厘清局内人行为逻辑,轻松读懂人性的复杂幽微与亘古如斯!
▲ 清明上河,东京梦华,纵贯两宋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了解宋朝,读这一套就够了:
真宗朝泰山东封、仁宗朝庆历新政、高宗朝岳飞被杀,深度了解两宋时期无法绕开的标志性事件;
沉浸式体验《东京梦华录》中旋鲊、太平毕罗等舌尖上的汴京风情与街市小吃;
聚焦中国的转折时期与“黄金时代”(美国学者罗兹·墨菲语),走进高度发达的士人阶层,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体会风华绝代的文采风流。
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夏坚勇浸淫宋史十余载,熟读40余种宋史古籍,从朝廷正史到宋人笔记再到稗官野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事性、趣味性比肩《明朝那些事儿》,以散文家、剧作家的妙笔生花绘制出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 描摹两宋政治生态,还原时代氛围;
丰盈社会肌理,再现王朝气象
夏坚勇抽丝剥茧,描摹两宋政治生态,勾画出市民经济的繁荣进步与专制民主的此消彼长。两度“杯酒释兵权”,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尚武精神的沦落混搭起来,成为两宋最重要的两种色调,再现历史转折中的王朝气象。
夏坚勇在宋史的褶皱中纵横开阖,挖掘出丰饶的人文意义。他以当代人眼光穿透历史迷障,通过现代立场,书写宋朝风骨文人与智识阶层,还原时代氛围和社会肌理,追逐人物心路历程和行为逻辑,走向更为深广的历史时空和心灵世界。
▲ 口碑极佳,揽获多种奖项
从《绍兴十二年》到《庆历四年秋》再到《东京梦寻录》,前两部作品口碑绝佳,已荣获“孙犁散文奖”双年奖、紫金山文学奖、《钟山》文学奖、《扬子江评论》年度散文类第一名、东吴文学奖、太湖文学奖……收官之战更是备受万千读者期待。
▲ 套书附赠宋元素精美金属书签,再现千年前大宋芳华
【媒体评价】
“庆历四年春”,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起首句所定格的不朽时间。庆历四年,从春到秋,这段貌似短暂的时间轴上,凝聚了多少非同一般的故事和人物?作者从今论古,以古观今,小说笔法,微言大义,在历史的褶皱中纵横开阖,挖掘出丰饶的人文意义。
——第二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 颁奖词
夏坚勇用丰厚的史料、细腻的文笔、精巧的结构、宏大的视野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北宋仁宗庆历新政前后的朝政百态,将政治的幽深同士人精神的清远用散文的笔触娓娓叙来,皇权同社会紧密相关又高高在上,冰冷而苛酷。
——《钟山》杂志
夏坚勇的志趣并不止于宫廷斗争,勾栏瓦肆、引车卖浆乃至于风月男女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鲜活的再现。这样的再现当然不可能是“眼见为实”的客观记录——而恰恰是文学想象令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活的气息。
——作家 石一枫
夏坚勇在作品里跳出来进行评点,嬉笑怒骂,开创大散文的一个领域,开创了评点散文的先河。
——评论家 丁帆
《绍兴十二年》是历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最大限度的结合。在绍兴十二年这一年的叙述背后是对整个宋朝历史的稔熟于心,行文上摇曳多姿,内在肌理的细腻和散落其间小小的悬念使得阅读起来非常吸引人。
——评论家 南帆
夏坚勇注目绍兴十二年,翻阅查证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反复咀嚼,体会再三,但绝对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他在这样的搜求爬梳之中,时刻有着极为清醒的批判意识与时代意识,当然也有贴近历史人物的历史意识,把一切都只置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
——评论家 雷雨
夏坚勇作品始终有一种澎湃在字里行间的气,文因有气而性情摇荡,史实史料借气而灵动飞翔起来,气携史实史料而有了力量,有气而又有力,这文章便好看而又好玩了,这文字便翠华摇摇起来,诗情与史实便就浑然天成。
——评论家 陈歆耕
夏坚勇有足够的自信,文人的风骨、知识者的智慧、现代的立场和面对现实的价值诉求。
——评论家 晓华
在夏坚勇笔下,历史风云中注入了人间烟火,历史不再冰冷,失温的历史重新恢复了体温。
——评论家 李祥
夏坚勇宋史三部曲吸引我追下去的魅力,很大的原因也在于他的“懂人性”。帝王君臣都是人,懂人性自然也会懂帝王。不过是将心比心,贴近各人心理罢了。所以说,宋史三部曲,精彩的其实是把握了幽微的人性。那种历史事件前,各色人等的权衡,真是精彩。——评论人 低眉
窗台上的一只黑猫,街头巷尾的一句童谣,半句流言,人心的纵横丘壑,名利场的上下其手,从云层缝隙突然漏出的光束,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都是历史的一个细节,时间的一个截面,事件的前因后果。——豆瓣读者
读夏先生的历史大散文,就是在看历史大剧,历史天空的深邃,宫廷斗争的波谲云诡,人性的错综复杂,使读者所见不再是历史的一段残骸。——豆瓣读者
【内容简介】
“宋史三部曲”包括《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三种。分别以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真宗大宋祥符元年这三个深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段作为叙事节点,从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三个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入手,进入历史横切面,阐微发幽,抽丝剥茧。
作品叙事时间横跨两宋,举凡风俗、物价、科举、艺文、官制、改革、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天象、产业、外贸、宗室、外戚、官员,巨细靡遗,从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与君臣制衡,到勾栏瓦肆引车卖浆的百态世情,生动反映两宋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堪称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夏坚勇深耕宋史十余载,他“在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大坐标上寻找新的审美对象,也寻找张扬个体灵魂、反思民族精神的全新领地”,宋高宗、宋仁宗、宋真宗、宋太宗、宋徽宗等等,帝王君臣都是人,懂人性自然也就懂帝王,他深刻揭示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深入发掘事件背后人性幽微与共通之处,读懂人性的亘古如斯。
《绍兴十二年》
夏坚勇“宋史三部曲”第一部。作品通过绍兴十二年这个历史横切面,从绍兴十一年的“小年夜”到绍兴十二年的“除夕”,以一年十二个月为经线,以该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纬线,重新审视靖康之耻、宋金和议、岳飞被杀、梓宫回銮以及“中兴盛世”,生动展示南宋朝廷的政治格局、政权运行的内部肌理、各股政治势力间的权力博弈,兼及对当时社会上至宫廷礼仪下至市井风俗的细节化白描,深刻观照时人的心态情状、行为逻辑以及社会世相,以“道在日常”书写亘古如斯的人情伦理。
《庆历四年秋》
夏坚勇“宋史三部曲”第二部。一次小小的酬神聚餐,引发了朝局的轩然大波,背景是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作品展示了从宫廷到市井广阔的生活面,政治社会、军事外交,朝政百态错综复杂;变革权争、阴谋人祸,暗潮汹涌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朝廷新政被置于日常性的生活描画之中,既有细密精微的人情洞察,旷达清远士人精神的张扬,又有对于天下大势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读来令人深思。
《东京梦寻录》
夏坚勇“宋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东京梦寻录》由《宋史·真宗本纪》中的一句敷衍而来,“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曾订立下“澶渊之盟”的宋真宗赵恒登基执政已届十年。岁末一日,真宗赐宴,召当朝宰相王旦“饮于内中”,席间赏赐珠宝一坛;年后正月初三,赵恒在崇政殿召对群臣,有司报告,左宫门南角的鸱吻上挂着一束黄帛,号称天书。由是,一场长达七八年之久的天书频降、祥瑞四起的历史剧目徐徐开启……
【作者自述】
关于《绍兴十二年》:
有些作品的灵感是从结尾开始的,我写《绍兴十二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全书结尾的最后一句话:“绍兴十二年的雪停了吗? ”有了这句话,全书的氛围便定下来了,在笔下捕风捉影也就有了可能。
关于《庆历四年秋》:
我只是把庆历新政作为一个背景,而着眼点多在于世态人情有关的鸡毛蒜皮。我觉得把鸡毛蒜皮写好了也挺有意思,从中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肌理和体温。……秋色宜人,如果说“秋色”是指《庆历四年秋》的总体色调,那么这里的“人”就是世态人情。
关于《东京梦寻录》:
关于《东京梦寻录》,当初就是《宋史·真宗本纪》结语中的一句话触动了我,东封、西祀、南谒,兴建玉清昭应宫,在总结大中祥符年间长达十多年的举国胡闹时,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夏坚勇
生于1950年。散文家,剧作家。现居江阴。深耕宋史十余载。
著有小说《吹皱一池春水》,系列文化散文《湮没的辉煌》、长篇散文《大运河传》、话剧《金粉残阳》,“宋史三部曲”(《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等。
1996年,他的文化大散文《湮没的辉煌》与余秋雨《文化苦旅》并称为文化散文之翘楚。
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奖项。
其散文创作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代意识见长,是国内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